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93559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按照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质量检验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就是说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 和保证转入下道工序和出厂的产品质量。1、操作者的质量管理:二十世纪以前,产品的质量检验,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鉴别、把关。2、工长质量管理:1918年,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 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3、检验员的质量管理:1940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职能由工长转 移到专职检验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的

2、检验部门,配备有专职的检验人员。用一定的检测手段负责全厂的产品检验工作。专职检验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有人负责制造;有人专职检验 产品质量。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产品中挑废品、划等级。这样做虽然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其一,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委,缺乏系统的观念;其二,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 为事实,无法补救;其三,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有时在经 济上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用太高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

3、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第二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单纯的质量检验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 美国就组织了数理统计专家在国防工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数理统计专家就在军工生产 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生产过程的工序控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保证和改善了军 工产品的质量。后来又把它推广到民用产品之中,这给各个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预防产生不合格品并 检验产品的质量。在方式上,责任者也由专职的检验员转移到由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 术人员。这标志者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4、由于这个阶段过于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 是统计学家的事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第三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最先起源于美国,后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六十年代后期,日本又有了新的发 展。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 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 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 经济效益的目的。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

5、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基本要求: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范围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是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应是多种多样。它是在统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企业全员参加, 全过程的各项工作都要进行质量管理。它运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而全面地分析研究质量问题。 它的方法、手段更加丰富、完善,从而能把产品质量真正地管起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当前世界各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在结合各自的特点运用着全面质量管理,各有所长、各有 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