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92783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大雨和小雨学科音乐学段:低年级 年级一年级相关内容核心内容:歌曲大雨和小雨的演唱相关内容:歌曲大雨和小雨的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感受与欣赏教材书 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音乐第1册 出 版 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_7月是否已实施已实施大雨和小雨小学一年级唱歌课(解决时间矛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北京市小学音乐唱歌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即“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唱歌教学时间矛盾的观点”为指导思想,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紧密围绕聆听、模仿、对比等音乐活动感受节奏、节拍、和音乐中的强弱变化,由浅入深地学会歌

2、曲,进而唱好歌曲,最终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理论依据本课依据“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的理论设计教学。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音乐并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要通过聆听、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1.作品分析:大雨和小雨是一首五声宫调式,2/4拍的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富

3、有儿童特点。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歌曲节奏以四分、八分音符为主,简单、易学,适合一年级开展节奏与节拍的训练。歌曲有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中采用了模进的方式,旋律下行,进行大雨与小雨的对比。第二个乐句延续了第一乐句的音乐素材,其中的“哗啦啦”和“淅沥沥”在演唱中要通过有弹性的演唱表现雨滴的特点。整首歌曲以三度、二度为主,只有在第一、二小节中间出现了四度音程,在两个乐句间出现了五度大跳音程。歌曲通过力度的变化表现自然界中的大雨和小雨。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中认识声音的强弱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2音响分

4、析:本课的配套音响中,范唱中力度的对比不够明显,为了教学需要,重新录制范唱,并转成D调。在歌谱中仍然采用C调记谱,便于学唱。3.时间矛盾分析:歌曲大雨和小雨共有2个乐句、8小节。歌词只有一段,均为一字一音,学唱容易,因此学会此歌曲所需时间较短,课时时间为40分钟,这样学会歌曲所需时间与课时时间存在矛盾。(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资源:本课教学对象为刚刚入学不到一个学期的一年级学生,本校一年级共有四个教学班,本班是一(3)班,该班有26个学生,男、女生比例比较均衡。通过调查了解到,本班有6人学习声乐,12人学习各种乐器,3人学习舞蹈。通过前一阶段的音乐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5、知识储备:1. 在本课前,部分学生对五线谱有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了3、5、6三个音,能够基本唱准其中的二度、三度音程。四度音程在演唱中还有一些困难。2. 学习了包含四分、八分音符的简单节奏,通过歌曲粉刷匠、其多列的学习,简单了解2/4拍。进行过节奏与节拍结合的音乐技能训练。学生优势: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掌握较好。能够对照谱例,准确识读由上述音符组成的简单节奏。2.通过调查,本校学生有较强的识谱视唱能力,能够自主视唱结构短小、节奏简单的乐谱。所以在本节课中,老师的一些要求不存在学习上的障碍。存在问题:1.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完全是感性的认知,容易对生动的音乐形象所吸引。在演唱时缺乏对声

6、音的控制,容易喊唱。本课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为出发点。2.通过以往的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节拍与简单节奏之间的关系,能够用走步的方式表现节拍,能够边拍击节奏边走节拍,但是在拍、走结合的过程中还不够准确、协调。3.在演唱中,知道用自然的声音演唱,但还不能及时的控制自己的声音,调整发音的状态,仍需要在老师细致的指导下准确歌唱。本课中的强弱对比,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教学方式:1.歌曲的节奏教学以学生模仿为主,旋律通过模唱和视唱相结合的方式。2.歌曲力度的变化通过对比、模仿开展教学活动。实践体验能力的训练。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

7、比聆听感受力度的不同,结合律动和演唱活动,能够表现出力度的变化。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力度变化的印象。(四)技术准备 录制D调的歌曲范唱,制作结合歌词内容的图片,板书歌曲的旋律,通过音乐软件为歌曲伴奏降速。(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前期教学状况:本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在演唱时,能控制自己的声音演唱,基本没有喊唱现象。问题:1.一年级学生的音准能力还不是很强,容易出现跑调的现象。 2.节奏、与节拍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怎样开展有效、生动的节奏与节拍的训练。如何开展有效的音乐要素“强”、“弱”的教学。对策:1.结合歌曲

8、教学开展读谱的训练,结合柯尔文手势和和声的感受,建立音高概念。2.在教学中通过节奏与节拍的对比练习,利用身体的多种感知活动建立节拍感和节奏感。在演唱歌曲时能够在感受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表现“雨”的形象。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喜欢歌曲大雨和小雨,乐于感受、体验、表现歌曲,乐于参与教学中的各种学习活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拍击节奏对比大雨和小雨的强弱变化演唱歌曲表演音乐短剧等形式感受歌曲,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表现。(三)“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感受歌曲中的强弱变化。技能目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控制演唱的力度进而生动的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四、

9、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感受并表现歌曲中的强弱对比。 (二)教学难点初步感受二声部和声效果,能够踏着节拍,拍击歌曲的节奏。五、教学过程(一)节奏模仿,探究声音力度变化阶段目标:通过节奏模仿活动,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以及节奏素材的重复,并归纳生活中声音的强弱。设计说明:在聆听模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聆听,善于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力度的变化,为后面歌曲学习做下铺垫。活动1.1教师拍击节奏,学生模仿1.教师拍击节奏,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拍击的节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活动:前两个小节击掌,力度强;后两个小节拍腿,力度弱。学生活动:模仿教师拍击节奏2.师生总结

10、归纳出:节奏的重复,以及拍击方法和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学生不能说出强弱的不同,而是用生活中的语言大、小来表述,教师引导学生用音乐的语言“强”、“弱”来描述声音的性质。3.学生拍击节奏。在准确拍击节奏的同时,准确表现声音的强弱对比。活动1.2-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师活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声音是强的,哪些是弱的。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强”的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哪些声音是弱的。2.在学生的举例中,学生还是用“大”、“小”来描述声音,要帮助学生用音乐的语言描述声音的性质。(二)聆听歌曲,感知歌曲力度和节奏阶段目标:学会听辨歌曲中的强弱变化,感受节拍与节奏间的关系,并拍击歌曲的节奏。设计说

11、明:聆听歌曲,重点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及节奏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表现。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中强弱的变化。1.聆听歌曲范唱。(播放大雨和小雨)教师活动:说一说歌曲中什么声音是强的,什么是弱的。学生活动:大雨的声音“哗啦啦”是强的,小雨的声音“淅沥沥”是弱的。大雨和小雨。复听歌曲,拍出歌曲的节奏。1.教师分句范唱歌曲,学生在聆听后分句拍击出歌曲的节奏。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在歌曲结尾的二分音符,学生容易拍击成一拍,重点强调二分音符的拍击方法。2.复听歌曲范唱,在强的地方拍手,弱的地方拍腿,完整拍击出歌曲的节奏。脚走节拍,手拍节奏,口读歌词。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歌曲结尾的二分音符是两拍,要走两步,

12、学生的手、脚配合有困难,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脚走节拍,手拍节奏。(默读歌词)(三)歌曲学唱,体验歌曲情境阶段目标:简单学唱歌曲旋律,培养读谱能力从而喜欢这首歌曲。能够在演唱的同时拍击节奏,感受节拍进而唱会歌曲。设计说明:采用听唱法及先谱后词的学唱顺序,指导学生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唱会歌曲。视唱大雨和小雨的旋律,体会音高的变化1.大雨是怎么唱的?小雨是怎么唱的?听一听,除了强弱不同,还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出示歌谱,结合柯尔文手势范唱歌谱。学生活动:感受音高的不同,边做柯尔文手势,边视唱歌谱。2.跟琴唱词,模仿雨点的音响,注意声音的弹性。3.师生接龙唱。(唱词)教师活动:带唱“大雨”、“小雨”、

13、“大雨、小雨”。学生活动:分成“大雨”、“小雨”两组,分别演唱“哗啦啦”、“淅沥沥”。 4.“大雨”、“小雨”一起唱,初步感受和声的效果。教师活动:教师带唱“大雨小雨”。学生活动: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哗啦啦”、“淅沥沥”,初步感受和声的效果。学唱第二乐句,完整演唱歌曲。1.视唱旋律,结合不同颜色的谱例感受旋律要素的重复。2.用声音和表情表现小草雨后的喜悦。3.跟着钢琴伴奏,演唱歌曲。教师活动:钢琴伴奏。学生活动:集体齐唱歌曲,请同学从节奏、音准等方面评价刚才的演唱。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 在前奏结束后,学生不能及时接唱;在演唱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力度,没有准确表现歌曲中力度的变化;歌曲中演唱的声音缺

14、少弹性。5.加入击拍动作,演唱。(跟伴奏)6.脚走节拍,手拍节奏演唱歌曲。(跟伴奏)(四)表现歌曲,音乐游戏下雨了阶段目标:结合音乐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表现下雨时声音的变化,加深对力度的印象,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设计说明:通过音乐情景的创设,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力度的变化。在低年级识谱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和声的效果,有助于学生音准的提高。创设情景,用声音表现下雨的场景。1.小雨由小变大,我们怎样表现?演唱旋律:“淅沥沥”。人数由少到多,声音由弱到强。2.大雨由大到小,我们怎样表现? 演唱旋律:“哗啦啦”。人数由多到少,声音由强到弱。3.在雨中的风声和雷声,找同学来辅助表演。 风声:呼呼 雷

15、声:轰隆隆在背景音乐中,表演音乐短剧下雨了。教师活动:使用双响筒击打节拍。学生活动:分别演唱“淅沥沥”、“哗啦啦”表现雨由小变大。(加入风声和雷声)集体演唱歌曲。用声音表现由大变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知道,声音由弱慢慢变强,叫做渐强,由强慢慢变弱,叫做渐弱。演唱歌曲,走出教室。1.小雨给小草带来了欢乐,同学们快乐的歌声也能够传递这些快乐,让我们唱着这首歌曲,把欢乐带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吧。 2.跟伴奏演唱歌曲,走出教室。六、学习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本课的学习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教师即时评价的方式,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在学唱及演唱歌曲过程中,及时评价学生的演唱,并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歌曲表现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较理想的演唱效果,注重表现环节中的评价,通过学生单独的表演起到示范、引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