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92425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摘要根据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和农耕地紧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然村落的居民现状,提出与环境严密结合的森林村庄绿化设计理念。森林村庄绿化建立以山体为主,辅以村庄内点缀式绿化,不占用沟谷地带的农耕地,确保粮食消费平安。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退耕还林,选用毛竹、果木经济树种,调整农业产业构造,增加农民收入。山体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进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到达森林村庄建立目的。关键词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投资,对周围环境干扰最少的绿化形式,营造是生态化丘陵山区绿地,也是可持续绿地的方式。其遵循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通过

2、生态设计来实现。森林村庄绿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此进步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丘陵山区农村绿化相对落后,尤其是一些自然村落绿化率较低,村容村貌较差。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绿化工作高度重视,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组织和引导群众掀起农村绿化热潮,建成了一批绿化示范村。虽然许多学者对村庄绿化思路、形式、树种选择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讨论,但由于影响村庄绿化的因素较多,亦无固定的成熟的绿化形式可循。以仙居县上张乡田垟村森林村庄绿化为例,对丘陵山区节约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作一讨论,以供同行借鉴。1区域概况田垟村是仙居县南部丘陵山区一个自然村落(行政村),

3、位于仙清公路(国防公路)的东侧,上张乡南端、黄岙水库(步路乡)北端。村北为坡耕地和马尾松林,南边是水稻田即较为开阔的沟谷地带和马尾松、毛竹林,村东边是窄长的沟谷地带且越往东越狭窄,西边是沟坑和马尾松林山体。村庄座落在北边山脚,村前的开阔地宽150400,海拔高270左右。自南往北山坑水注入黄岙水库。全村186户,总人口583人。靠山脚民房多为20世纪7080年代翻新或重建的,也有局部是古民居,靠仙清公路为较具现代气息的35层楼房,排列布局较合理。山区人多地少是普遍的实情,近年来生态建立获得较好成效,森林植被得到初步恢复,伴随而来的是野生动物数量增多,尤其野猪对农业消费危害最大。山间零星耕地无法

4、耕种或抛荒或退耕还林,再加上坡度为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因此,可耕作的土地只限于较开阔的山谷地带和村前村后的土地,山区农民对可耕作土地尤为珍惜。2与环境严密结合的森林村庄绿化设计理念2.1尊重自然尊重田垟村的现状,设计结合地形地貌,尊重自然式、地域性、保护性、补偿性的生态设计理念。尊重丘陵山区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和建材,保护节约自然资本,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1。2.2因地制宜走节约型绿化之路贯彻节约型用地绿化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绿化用地和各种自然资源,进步资源利用率,在满足森林村庄绿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以最合理的

5、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2。因地制宜,结合村庄四周的山体与村内的实际情况,少用或不征占用农耕地。采用山体抛荒农耕地、荒山、疏林地改造进展森林村庄的绿化建立,村内利用空隙地、路旁、屋边进展插绿点缀美景。2.3以人为本在丘陵山区自然型村庄绿化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生活需求,以改善和进步村民消费、生活质量为前提,因地制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绿化选用树种尊重村民意愿,以示人文关心,多种桔祥树种。通过环境改造与绿化建立,美化村容村貌,进步村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2。3森林村庄绿化设计3.1浅水森林景观靠近田垟村北端的黄岙水库南端的库尾湿地,原为沟谷地

6、带的农耕地,水库蓄水后不能耕作,枯水期为荒滩,可选用池杉、水杉、落羽杉、桤木、枫香、乌桕等树种。在水库设计标高水位以下(垂直高差)1处采用枫香、乌桕、桤木等树种,苗高1以上;在水库设计标高水位线以下12处,选用池杉、水杉、落羽杉等树种,苗高2以上;在水库设计标高水位以下23处,选用3高以上的大苗。栽植配置为23或34。苗木不能截干、截顶。栽植时间在2月中旬至3月上中旬。苗木带土球或裸根,土球直径35以上。栽后壅土至幼树根际部或用石块压在根际部,进步幼树稳固性以利成活。在丰水期只要幼树顶端高出水面都能成活3-4。3.2村北山体的改造绿化村庄北边山体下端多为坡耕地,多数地块处于荒芜状态,在征得农民

7、同意的前提下,开展毛竹用材林或笋、竹两用竹或果木经济林。果木类可选用桃树、杨梅、梨、樱桃、猕猴桃、柿树等。保存田耿地埂上的乔木树种,以保持物种多样性。采用块状整地,块状整地规格为10010020,栽植时间同上。山体中上部位的马尾松林加以改造利用,郁闭度在0.3以下的林地,采用块状清理植被,块状整地造林。选用枫香、木荷、黄檀、湿地松等树种,运用不规那么造林配置,保存林地内阔叶乔木树种,对其萌蘖丛做好选育、定株和修枝。苗木规格一级苗以上。常绿阔叶树苗木栽植时摘除90%以上的叶片,不能作截干、截顶。晴天栽植采用磷肥拌泥浆蘸根,栽植时间同上。郁闭度在0.6以上的马尾松林做好间伐抚育改造,伐除幼小马尾松

8、个体,伐除过密处局部中等木,保存阔叶乔木树种,并做好萌蘖丛的选育、定株和修枝,进步阔叶树比重,使林分较稳定。3.3村南、村西的针叶林阔叶化改造村南、村西的马尾松林间有零星毛竹分布,加强毛竹肥培管理,刈除杂草灌木、深挖施肥、合理留笋养竹,促进鞭根向外围延伸,扩大竹林面积,进步竹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马尾松林郁闭度在0.5以下的林分,伐除幼小马尾松个体,保存阔叶乔木树种,按每隔3割出1条1宽的栽植带,栽植带与上坡方向垂直。带内按2间距开挖造林穴,造林穴规格为404025,捡除穴内石块、草根。选用枫香、木荷、柏木、黄檀、湿地松等树种。苗木规格、常绿阔叶树的叶片摘除、栽植时间、苗木处理

9、等同上。栽植后3年内每年块状割草抚育1次即可成林。郁闭度在0.5以上的马尾松林的间伐抚育改造同上。3.4村庄内绿化古民居和20世纪80年代翻新的民居,在门前屋后的空闲地,见缝插针式栽种桂花、日本樱花、含笑、紫玉兰、白玉兰、广玉兰、木槿、紫槐、夹竹桃、红花檵木、栀子花等。保存现有的各种果木、树木。在较具现代气息的民居处,于2座民房间的空隙地带,设置微型花坛,宽1.01.5,长度视详细情况而定,采用红砖垂直构砌花坛。坛内按34孤植1株桂花或广玉兰,株间按1的株距配置日本樱花、夹竹桃、栀子花、红花檵木、木槿等。桂花、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苗高2.02.5,地径粗4以上,带土球直径35以上。常绿阔叶树

10、栽植时摘除90%以上的叶片,每个小枝条留12片叶即可,但不能截干、截顶。其他花灌木带土球或裸根栽植均可。栽植时间同上,栽后浇透1次定根水以利成活。4自然功能展望从黄岙水库进入田垟村的第一景观是浅水森林,森林秋冬风光鲜明,别具一格。村后的果园、毛竹林,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果累累,冬景苍翠。村南和村西毛竹、马尾松和阔叶树的混交林相,显现苍翠碧绿的森林景观,又有“枫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色美景。同时,进步森林质量和总蓄积量,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国土生态平安、保持水土、修养水源,为农业消费提供平安屏障。村内微型花坛和见缝插针式的香花树木,使整个村庄处于鲜花丛中。村庄四周山体、水库滩地绿化美化及村内美

11、化不占用农耕地(沟谷地带),让丘陵山区的村庄掩映在环境优美的绿树红花中,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家园。5结语丘陵山区森林村庄绿化以不占用农耕地为原那么,注重山体绿化美化为主体,辅以村庄内绿化。对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进展退耕还林,选用毛竹、果木进展绿化造林,以实现高效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在绿化美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山、水、植被资源,通过改造、修复,使之处于森林环抱中。鉴于山区农耕地紧缺的实际情况,沟谷地带的机耕路不进展绿化,以免树荫影响农田的粮食产量,使农民在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有一定的根本粮食保障。设计采用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尊重自然、地域性、补偿性,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

12、况,以进步村民生活质量和方便农业消费为前提,以示人文关心。浅水森林景观的设计采用浅水树种,造林苗木不得截顶、截干,浅水树种的树顶只要高出水面就能成活,否那么导致造林失败。设计推广全冠栽植,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绿化美化之效。6参考文献1徐新洲,芦建国.节约型园林景观的营造马鞍山花果山公园景观规划考虑j.林业科技开发,2022,24(2):130-133.2朱惜晨,蒋春,黄利斌.苏南水网地区自然型村庄绿化形式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2022,24(1):135-138.3吴道圣,张光星,冯黎灵.耐水湿树种在水库消落带(滩地)造林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22(2):57-58,65.4段晓梅,周庆宏.云南湿地园林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22,23(4):78-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