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思想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922279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的仁政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孟子的仁政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孟子的仁政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孟子的仁政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孟子的仁政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的仁政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的仁政思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的仁政思想大纲一、仁政之必要1 .施仁政、行王道平治天下的所在2 .仁义一一社会关系的根底和社会秩序的保证3 .人民期盼仁政二、推恩1 .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根底之上2 .实施仁政的方式一一推己及人3 .推恩知识点汇总T01:施仁政、行王道一一平治天下的所在T02:仁义一一社会关系的根底和社会秩序的保证T03:人民期盼仁政T04: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根底之上T05:实施仁政的方式一一推己及人T06:推恩正文在作为人之善性的“仁、义、礼、智四者当中,孟子尤其重视“仁,甚 至称“仁,人心也 *子上?,从而以“仁来统摄其他三个方面的德行。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竭力阐发了 “仁的学说,孟子更是承其遗

2、教并进一步 创造“仁心、”仁政之论,将“仁政作为他整合社会的根本方案。从某种 意义上说,在孔子那里,”仁更多表现在个人的道德层面上, 而对于孟子来说, 孔子的“仁已经从个人的道德生活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当中,因而,“仁 政成了孟子王道政治的最突出表现。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孟子使得儒家的“仁 学由此灿然大备。一、仁政之必要司马迁述孟子之时代背景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 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 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嗝子荀卿列传?一言以蔽之,当时的统治者们无 不崇尚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所谓的“霸道,指“以力假仁,就

3、是崇尚用利益与武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在春秋初期,这一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 积极效果,所以孔子对于管仲的霸业也有大力的表彰,称颂管仲“如其仁 ?论语?究问。但到了战国之时,七雄争长,挟天子令诸侯已不可能,”即使桓公复起,亦难再为玉帛冠裳之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欲以霸政恢复统一的社 会秩序已不可能,相反只会导致争战不断,从而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动乱。因此, 孟子认为,要从根本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只有放弃尚力尚利之霸道而代之以行 仁政之“王道,即“以德行仁,通过“仁义来治国彳来民,其理由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方面:1 .施仁政、行王道 平治天下的所在行仁那么得天下,不仁那么失天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

4、天下也以 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谓娄上?因此,仁义之政确实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兴废。它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行仁是得人之道。在孟子看来,民心之向背不依靠霸道武力的征服,“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松孙丑上?反之,以仁德服人那么 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因此,获得民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行仁,即“所欲与之聚 之,所恶勿施尔也,这样,“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圻也。叫娄上? 2仁政是战胜之道。孟子的政治理想是使天下“定于一,即使天下完毕混乱状态而得到统一, 这其实是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的共同理想。 因此他

5、并不一概反对战争,而是认为仁政是战胜不败的根本保证。他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在这里,是否得道,决定了人心之向背, 而所谓的 “得道者, 即是能行王道与仁政者, 因此 “仁者无敌,如果能施仁政於人民, 那么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上?这也就是说, 如果能行仁政得民心的话, 手持木棍也可以打败秦国和楚国的坚甲利兵。而我们知道,就军事实力来说,当时秦国和楚国是最为强大的。2 .仁义社会关系的根底和社会秩序的保证在孟子看来,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6、。 ?梁惠王上?也就是说,假设能以仁义标准人们的行为,那么自然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反之, 如果把社会关系建立在利害关系之上, 只会导致“上下交征利,这是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梁惠王上?3 .人民期盼仁政孟子对当时社会之黑暗有颇多之揭露, 他曾经批评梁惠王 “杀人以政, 又称“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梁惠王上? 1一方面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

7、得生民涂炭,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离娄上? 2另一方面,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民不堪,所谓“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梁惠王上?因此,孟子沉痛地指出, “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公孙丑上?所以,孟子认为,在这一生民最为不堪的时代里,最有必要实施仁政,也最适合于实施仁政,人民如久旱之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 “如有不嗜杀人者,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上?也就是说,人民归向仁政之乐土,就像水往下流一样,是任何

8、人都挡不住的。二、推恩1 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根底之上 1恻隐之心。孟子认为,实施仁政并非难事,人人都能够做得到,它建立于人性善的根底之上。 在孟子看来, 人性本善, 人人都有不忍见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所谓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恻隐之心。如果能将这点不忍人之心推而广之,运用于对社会的治理之中,就是“行不忍人之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公孙丑上? 2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比方,有一次齐宣王看到一只即将被拿去祭祀钟用的牛吓得浑身发抖, 心中有所不忍, 就建议能不能把牛换下来, 改用羊去祭祀钟。 而孟子

9、听了这事后, 就先给齐宣王戴了一顶高帽子, 说齐宣王是一位有仁术的君主,可以做到保民而王。齐宣王听了非常快乐,就问孟子为什么?于是,孟子就问, 我听说有一回您在庙堂上的时候, 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牛准备去祭祀钟,就建议能不能把牛换下来, 改用羊去祭祀钟, 有没有这回事呢?齐宣王就答复说,是啊,有这回事。孟子接着就说,就凭您这种不忍心看到牛发抖的心理,扩大开去,就可以行仁政啊。虽然有人说您是舍不得一头牛,才换一只较小的羊。可是我是知道您并不是因为牛大羊小的原因,而是因为您不忍心。齐宣王听孟子这么一说, 也就顺着往下说: 有人听说我用以羊换牛, 以为我舍不得牛的价钱,其实,我当时以羊换牛,哪里是为了价

10、钱的问题。虽然我齐国不能说是大国, 但也不是太小的国家, 还不致于吝啬一头牛吧! 我确实是不忍心看到牛发抖啊。当时我看见那条牛发抖的样子,没有做什么考虑,就那样做了,叫人不要杀牛,另外换一只羊。接着孟子就说, 不过, 您也不必太责怪您的百姓误会您。 事实上牛是比羊大,用较小的羊去替代较大的牛, 确实是省下了一笔不小的钱, 一般的老百姓又怎么会明白您另有原因呢?话又说回来, 假设您是因为看到牛发抖而不忍杀它, 可羊也同样是一条生命啊!这一般的老百姓又怎么能理解呢?齐宣王听孟子这么一说,觉得也有道理,也就乐了。接着孟子又说,您也别把这种误会太当回事。事实上这正是您的“仁术的表现。我是很明白的,您之

11、所以会用羊来换牛, 只不过是您看到了牛的发抖, 而没有看到羊的发抖。 作为一个君子, 他只愿意看到禽兽活生生的样子, 而不忍心看到它被杀的惨状。 所以说君子远庖厨。齐宣王听了就更开心了,就对孟子说:好极了,?诗经?上说的,别人有什么心事,我都可以揣摩测度出来。这句话,就好似是专门为你孟老先生说的。您可真是我的知己啊。不过,您说凭着我的这种心理,就能实行王道而名闻天下,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齐宣王问到了这里, 孟子又进一步引比喻来以问为答。 他说: 假使有一个人告诉您,到底他有多大力量的时候。他说,他两只手的力气,可以举起一百钧来一钧为三十斤 。 可是要他去捡起一根羽毛来, 他却没有方法。 至于他的

12、眼力,可以把秋天鸟类换毛时身上刚长出来的茸毛末梢, 都看得清清楚楚。 可是有一整车的木柴, 他却看不见。 像这样的话, 您齐宣王会相信他吗?齐宣王当然是给予了否认的答复。于是孟子又问: 好了, 既然能举百钧的人不可能拿不动羽毛, 能察秋毫的人不可能看不见一车子木柴,那么现在事实上,您齐宣王能以羊易牛,恩惠普及于禽兽,而您的功业成果,老百姓却分享不到,得不到好处。我们知道,举得起百钧的人说拿不起一根羽毛,那是他不肯用力。至于眼力可以看见秋毫末端的人说他看不见整车木柴, 是因为他不肯用眼力。 而您齐宣王, 对于一头牛都能够发慈悲, 下命令不宰杀; 可是您的百姓们却没有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您还没有

13、好好保养、保护他们,那是因为您没有顾念到他们。所以没有去实行王道政治,而不是您没有推行王道的能力。孟子一说齐宣王有走王道路线的能力, 而没有去实行王道, 于是激起了齐宣王的反问,您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孟子又比喻“挟太山以超北海, 语人曰: 我不能 ,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因此, 简单地说, 孟子的意思是, 齐宣王假设能把对牛的不忍之心用于百姓身上,那就可以行仁政了。2实施仁政的方式推己及人 1推己及人的

14、最初源头。实施仁政的方式不外乎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说法最初源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但孔子之说更多侧重于个人的为人处世。 2孟子的进一步开展。孟子那么进一步把这一思想发挥于社会政治生活之中,并称之为“推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 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梁惠王上?这样,在孟子看来,行仁政在操作上没有任何的困难,关键在于统治者愿不愿意而已。孟子比喻“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

15、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梁惠王上?3.推恩之道古代圣王之所以能王天下,就在于他们善于推恩。推恩之道,即“举斯心而加诸彼,使之与民同乐、与民同好。如果君王爱美食安居,那么推而与百姓同之,使得人人皆有美食安居;如果君王乐生恶死,那么推而与百姓同之,使得人人都得以养生送死。这样自然可臻仁政王道之极致。因此,即便是象齐宣王那样, 自称自己有爱好钱财贪恋美色的毛病, 但孟子说,爱财好色并缺乏以成为推行仁 政的障碍。比方说君王爱财,但只要不是自己一个人贪得无厌的搜刮, 而能做到 人民也都有财,那么君王的爱财就不算什么毛病;同样,君王好色,但假设能做 到天下人民婚姻美满,内无怨女,外无旷夫,那么君王的好色也就不算什么毛病。 也就是说,只要君王能够把自己的所好,与人民同好同乐,那么也就离王道与仁 政不远了。链接信息霸政周平王东迁后,天子大权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