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溯源(一)房县诗经民歌的神秘传承000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922112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溯源(一)房县诗经民歌的神秘传承000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经溯源(一)房县诗经民歌的神秘传承000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经溯源(一)房县诗经民歌的神秘传承000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经溯源(一)房县诗经民歌的神秘传承000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经溯源(一)房县诗经民歌的神秘传承00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溯源(一)房县诗经民歌的神秘传承000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溯源(一)房县诗经民歌的神秘传承诗经是“五经四书”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千百年来,人们 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一一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被赞颂为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西周太师尹吉甫。尹吉甫在哪里?追溯岁月,穿越时空。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鄂西北千里 房县,这里不仅有尹吉甫的许多文物遗迹,而且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尹吉甫的民 间传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尹吉甫民间传说及其传承人,被 称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千古诗经相关民歌至今在千里房县传 唱,经过专家学者的考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尹吉甫曾经身份显赫,和诗经 有着颇深的渊源,并做过杰出的贡献。乡民传唱2000

2、多年前民歌2004年深秋时节,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应邀前往鄂西北房 县进行民歌采风。房县地处秦巴山区,崇山峻岭、纵横千里,因此古代素有千里房陵之称。“陵”便是形容其地势的雄奇险峻。在傅广典的心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难解谜团。因为,他听十堰市委政研 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袁正洪介绍,房陵文化有尹吉甫诗经文化等十大特色。早 在1982年,郧阳地区(现十堰市)挖整民间文化时,在房县九道乡发现农民杨 家管会唱诗经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其歌词是:“关关雎鸠(哎)一双鞋 (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 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这首民歌被

3、收录进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郧阳地区分卷一书。此外,还在房县上龛乡 发现打一个呱呱鸡等诗经相关民歌。古老悠久的房县,文化源远流长。司马迁史记、竹书纪年记载: “尧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丹朱之 子陵,以父封国号为氏,始称房陵,房县因此得名,沿用至今。房县毗邻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文明核心区域,中华农耕和草药,据说就发源 于这里的神农架大山,在早期,这里几乎拥有和华夏文明演化同步的历史。历经数千年的文明沧桑,今天的房县及其周边地区,拥有深厚的古代文化 积淀,房县民歌便是其中一个引人入胜而充满神秘的传承,它种类多样、腔调 多变,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反映当地生产生活、恋爱

4、婚姻等风土民情,而且因 为楚调、巴音、秦韵多种风格的交融,被誉为研究先秦文化的活化石。纯朴的民谣,浓郁的古风,吸引钟情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傅广典。2005年5 月,他在袁正洪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房县门古镇采风。令傅广典感到震惊,而 又大惑不解的是,在这些土生土长的民歌手们演唱的民歌中,果真很多首与 诗经有关,有些句子竟然完全就是诗经上的原句。一部成书于2000多 年前的文学经典,其中文字对于今天的学者而言,也有些深奥难懂,然而眼前 这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民歌手们,竟然张口而唱,韵律曲调仿佛随心而成。房县民歌为什么有这么多诗经的内容,它与诗经究竟存在怎样的 渊源呢?傅广典分析认为,房县的诗经民歌大致有两

5、种样式,一种是后缀式, 一种是嵌入式,后缀式以诗经原句为本,缀上新创作的成分,“关关雎鸠 叫声欢,在河之洲正团圆”。嵌入式是把诗经的原句嵌在民歌中,“你也 有来我也有,仁兄听我唱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房县关睢唱腔不下十种房县深山民歌师还在传唱诗经相关民歌!湖北省、十堰市民俗学会有关专 家的发现,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紧接着,2004年至2006年,房县有关部门在民间文化抢救挖整中,重点 发掘、整理民间故事、民歌民谣、戏曲、民间艺人情况、文化古迹遗存等资料, 共搜集民间歌谣12000首、民间故事8500多篇、民间戏曲800出、古唱本100 册、手抄民歌本12000本。经初步

6、统计,全县有5万人会唱民歌,6.5万人会 讲民间故事,7000多位歌手每人能唱100首以上民歌。令人吃惊的是,十堰市民俗学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搜集到的 姐儿婕得低下头、砍砍伐坛兮、关雎、君子于役等30多首相 关诗经内容的民歌,竟然还有一群淳朴的房县乡民在部分乡村至今仍在传 唱!关雎千古传唱,堪称中华第一爱情诗。今天的房县关于关雎的唱 法腔调不下十种,这是否说明关雎的起源与房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呢?房县民歌通常是通过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于偏僻的山区。房县九道乡与外 界相隔九道山梁,人烟稀少,但云蒸霞蔚、风景如画,仿佛世外桃源。近年来,房县大力推介民歌,一些长在深山的民歌手,开始为外界更多地

7、知晓。很多民间歌手被县里评为一级民歌师,他们正是房县门古寺镇民歌王邓 发鼎、房县九道乡民歌师陈远翠很多人正是通过他们领略到诗经民歌 的魅力。据邓发鼎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唱民歌,但不知道是诗经 民歌,直到2004年,袁正洪问他会不会唱诗经民歌?当时,邓发鼎并不知 道诗经是什么?袁正洪问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个你知道吗?”邓发鼎听后,忙说:“我会唱!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 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以下是央视记者与陈远翠的对话一一记者:“你好,翠娃子,你到县里唱的什么歌呀?”陈远翠:“唱关关雎鸠啊。”记者:“你学过诗经吗?”陈远翠:“没有。”记者:

8、“你知道关关雎鸠是什么意思吗?”陈远翠:“大概知道一点吧。”记者:“你经常唱的这些歌是从哪学的?”陈远翠:“从我的爷爷的爷爷,一代一代地教下来的、传下来的。”面对央视记者的访问,陈远翠大声唱了起来:“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 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羞得女儿低下头。”诗经中很多动植物散见房县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的魅力是什么?诗经的文化精神在哪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教授认为,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瑰 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无不滥觞于此。农事诗以明确“天人合一”的由 来,宴饮诗以明确人伦尚“和”倾向的

9、根源,战争诗以明确四裔民族包围下的 文明人群克服危亡的一般方式,婚恋诗在于明确人群在获得文明统一时所付出 的代价作为纵向的论述,诗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石。诗经是我国“五经四书”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千百年来, 人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被歌颂者尹吉甫的足迹。诗经的内容,后人分为:风、雅、颂。其中的主体风, 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歌,诗经开篇为周南、召南两地的民歌,关于二南 的地域分布,一般认为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等广大地 区,流行于这些地区的音乐,便是所谓的“南音”。十堰市民俗学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通过8个月的专 题研究,惊讶地发现,诗经中

10、提到的很多动植物,在房县深山都能够找到。 如雎鸠、白茅、香獐、檀木、荇菜、蒹葭、苋菜、薇菜等等,这验证了部分诗 作采集于房陵。在诗经中寻找房县,在房县古老的民歌中找寻诗经相关民歌。诗经召南里有这样一首民歌:“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说的是一个青年打下猎物,用白茅包起来,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 定情信物。诗句很简单,却给研究者留下诸多疑问,白茅是什么?为什么要白 茅包裹爱情信物呢?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顾问胡继南、理事陈伯钧说:在房县长有一 种白茅,长着细长的叶子,开着像芦苇的(白色)花一样的野草,房县人合伙 打猎时,打到猎物后如果有人用白茅包裹了猎物,就意味着要送给心上人,

11、一 起打猎的人就不再分账,分账就是瓜分猎物。这与“野有死麇”有异曲同工之 妙,“野有死麇”是召南民歌,而西周时期房县正在周南、召南交汇地域,可 以说“白茅包之”,说的正是房县数千年来的打猎习俗。诗经周南关雎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首爱情诗,“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歌采用比兴的手法,借河边“关关”地叫 着的雎鸠,来抒发爱慕之情,千百年来“雎鸠”成为了爱情的象征。然而,它 究竟是哪一种水鸟呢?判断雎鸠最重要的一个根据,是它“关关”的叫声。胡继南经过潜心研究分析后认为,房县地处汉水流域第一大支流堵河之源, 以及马兰河、南河皆为汉江支流,是诗经“二南”之地的重要区域。“房县有沮水河

12、,其草丛中、芦苇里经常有成双成对的水斑鸠。”袁正洪 指出,房县民俗中把水斑鸠比作男女爱情,也经常开玩笑称年轻男子叫“活斑 鸠”,像斑鸠一样“谈情求爱”。房县当地人认为雎鸠就是水斑鸠,而不是白 腹秧鸡,白腹秧鸡在房县称为“苦哇鸟”,并非是雎鸠。十堰专家的研究结论,能否说明关雎的起源与房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呢? 相关研究仍然在进行,学者们从关雎等诗经里的诸多经典爱情诗中,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爱情多发生在水边。傅广典认为,西周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承袭了古老的狩猎季节,男女隔 离的习俗,这种隔离通常通过江河湖海来实现,致使隔离的男女,只能隔水相 望,而不能相会,这是诗经中,爱情发生在水边的原因,也是我们国家文 学中,习惯于以水寓情的注脚。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请量东海水, 看取浅深愁”、“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等等。房县门古寺镇民歌王邓发鼎唱起诗经民歌来,声情并茂。刘大斌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布为“尹吉甫传说”传承人。在房县诗经文化节上,一万两千名学生齐诵国风周南关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