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 22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918672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 2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 2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 2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 2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 2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 2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 22页)(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有仙则名_谈笑有鸿儒_可以调素琴_何陋之有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2、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_、_、_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_的情趣。 【答案】 (1)出名,著名;学者;弹奏;简陋(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3)C(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安贫乐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陋室铭的阅读理解能力。(1)句意分别为:有了神仙就出名。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有什

3、么简陋的呢?据此提取字词意思即可。(2)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耳:扰乱双耳。据此整理句意即可。(3)A项“龙”和“仙”是吉祥、高尚的象征,符合情理;B项属于环境描写,符合情理;C项并没有刻意贬低无学问的人,说法错误;D项是作者内心的独白,符合情理。(4)从环境、交往、日常三方面分析即可总结出“陋室不陋”所表达的生活情调。故答案为:(1)出名,著名;学者;弹奏;简陋;(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3)C;(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安贫乐

4、道。【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作品的中心意思。(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名:今为名词,文中用作动词。(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语气助词,不译。(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注意:作者重在言论自己的陋室,无闲谈他人的意思。(4)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归纳、整理能力。作品包括环境、交往等方面的描写,内容充实。立意明了。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

5、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卖油翁的作者是_朝的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睨之久而不去_以钱覆其口_ (3)翻译下列句子。吾射不亦精乎?康肃笑而遣之。 (4)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 【答案】(1)北宋;欧阳修(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3)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4)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

6、考查文学常识。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的欧阳修。(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这里“睨”是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 遣”的翻译。(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

7、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来分析。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故答案为:(1)北宋;欧阳修。(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3)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4)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有时还要对主要人物进行评析;另一方面是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和具体事例来分

8、析,切记不可脱离文本。分析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形象时,要注意从两方面全面分析。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

9、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阅十余岁 _竟不可得 _(2)翻译下面语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案】 (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

10、断”的道理。(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竟”的意思是“终了,最后”。(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尽量直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3)要注意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加

11、以概括。(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两人的讲述,可知,寺僧与学者分别考虑了水流推力,沙性石性等因素,而老河兵经验丰富将影响石兽位置的水流,沙性,石性等因素都考虑到了。 故答案为:(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12、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3、,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作者_,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山门圮于河_ 阅十余岁_求石兽于水中_ 棹数小舟_湮于沙上_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转转不已_ 但知其一_ (3)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翻译下列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

14、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2)倒塌;经历;寻找;划(船);埋没);颠倒、错乱;停止;只(3)被认为成为(4)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带走呢?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泥沙成为坑洞。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5)道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查。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死记硬背作者。(2)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