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健康教育学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914515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健康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护理健康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护理健康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护理健康教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护理健康教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健康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健康教育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健康教育1、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 合理利用资源,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 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它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 措施,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 最终目的。2、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计划、组织评价的系 统干预活动。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从

2、而防止疾病,增进健康,不是作为一种辅 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融合了医学科学、行为科学、传播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 论和方法体系。3、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分类 学校健康教育一一指通过学校、家长及学校所属社区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向学生健康经验 和知识结构。对象包括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 职业人群健康教育一一指通过提供健康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 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医院健康教育一一指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医院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 社区健康教

3、育一一指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 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 力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健康教育、生殖 健康教育等。二、健康促进(核心策略是社会动员)1、定义:”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使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 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2、健康促进的领域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如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创造支持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服务责任由个人、社区组织、卫生专业人员、卫生机构、商业 部门

4、和政府同承担。3、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渥太华宣言明确了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艮倡导、赋权与 协调。第二章人类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一、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美国心理学 家伍得渥斯提出了著名的S-O-R行为表示式。刺激一有机体-行为反应2、行为的构成要素:行为主体一一人。行为客体一一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行为环境一-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一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行为结果-一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3、人类行为的分类: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如摄食行为、

5、性行为、躲避行 为、睡眠等.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其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4、人类行为的特性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具有明显 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可塑性:通过不断地学习、环境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就是人类行 为的可塑性。一般而言,年纪越小,其可塑性越大.工作者应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教育.差异性: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5、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有六种,即反射、自我控制、调试、顺应、应对和应激。反射:人体通过“反射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方式称反射,最基本的

6、反射与本能行 为相联系。如看到突然飞来的物体,人立即产生的躲避行为。反射为人类的适应行为奠定了 基础。自我控制:当某种行为可导致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个体常常对自己的部分行为进行控 制,以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调试: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方式和过程。调试一 般发生在协调矛盾、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顺应:指个体与群体不断接受新的经验、改变自己行为方式(如根据医嘱按时服药-顺 应的适应性行为)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应对:指个体决定是否采取某种行为,以适应目前或长远的需要。应激: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6、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被动发展阶段-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

7、为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 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主动发展阶段一在3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 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如5岁问为什么。自主发展阶段一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 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巩固发展阶段一巩固发展阶段在成年后,持续终生,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 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 和提高。7、影响行为的因素:人类行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即受遗传、环境及学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基因的复杂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环

8、境因素: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教育环境、制度与法规、经济 基础、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意外事件等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学习因素: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人类一般通过3种学习方式来发展行为:通过 无意模仿获得日常生活行为;通过有意模仿获得自己崇拜、羡慕的行为如演员的举止等; 通过强迫模仿获得规定行为,如队列训练二、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分促进健康行为和危 害健康行为两类.1、促进健康行为:简称健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 有利性一行为有利于自身、他人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吸烟。 规律性一行为规律

9、有恒,而不是偶然行为。如定时定量进餐. 和谐性-行为与所处环境相和谐。 一致性-个体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情绪一致。 适宜性-行为的强度能理性控制促进健康行为的类型 日常健康行为一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 避开有害环境行为一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离开 污染环境、积极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 戒除不良嗜好行为-指自觉抵制、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预防性行为及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 如驾车使用安全带、事故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等. 保健行为一指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10、,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 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医嘱等行为.2、危害健康行为简称危险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 危害性-行为对自身、他人、社会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现存或潜在的危害,如吸烟行为。 明显和稳定性一行为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非偶然发生。 习得性一行为多为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学到、养成。危害健康行为的类型 日常危害健康行为一指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中危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缺 乏体育锻炼等. 致病性行为模式一指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如,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 发生密切相关,C型行为模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等. 不良疾病行为一

11、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健康、 疾病康复的行为,如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遵医嘱等。 违规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1. 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 三个连续过程,可用下式表示:知识-f信念-f行为”知”为知识、学习,”信”为信 念、态度,”行”为行为、行动。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 和改变是目标。其中关键步骤是确定信念,改变态度。以戒烟过程为例.为改变一个人的 吸烟行为,使其戒烟,首先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12、掌握如何戒烟的方法; 从而使吸烟者形成吸烟危害健康的念,产生自觉、自愿戒烟的积极态度;最终才可能产生 戒烟的行为2. 健康信念模式(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 模式认为: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 认识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对疾病易感性 的认识认识到采取某种行为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对采 取或放弃某种行为障碍的认识对自身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也称效能期待或自 我效能。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克服 障碍,完成

13、这种行动,到达预期结果。健康信念模式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充分让人们对其危害 健康行为感到害怕;其次,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行为、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 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最后,使 他们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第三章健康传播的方法与技巧一、健康传播的基本概念1、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 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2、传播的要素传播者:又称传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在社会传播 过程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受传者: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

14、用对象.同样,受传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大量的受传者称为受众.信息与讯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完整意义的 信息符号所构成的具体信息.讯息是一种信息,通过讯息,传授双方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 动的目的。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 带.传播效果:是传播对人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 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3、传播的分类:按照传播的规模,可分为5种类型。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是个体之

15、间相互沟通。 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群体传播是指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向范围 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组织传播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 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现代社会中,组织传播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公共关系学。 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4、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 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具有以下4个特点:传递的是健康信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传播的过程具有复合性对传播者有特殊素质要求。二、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个体之间相互沟通。人 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最基本传播形式。1. 特点:是全身心的传播:多感官传递接收信息以个体化信息为主:情感信息交流占重要地位.反馈及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