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六生物与环境及人与生物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91348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卷六生物与环境及人与生物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卷六生物与环境及人与生物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卷六生物与环境及人与生物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卷六生物与环境及人与生物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卷六生物与环境及人与生物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卷六生物与环境及人与生物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卷六生物与环境及人与生物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六)生物与环境及人与生物圈第I卷 (选择题,共45分)一、本卷包括45小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2、作物种植过密会导致减产,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A因为同种作物个体间存在着种内斗争 B因为种植过密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C因为种植过密易造成大面积倒伏 D因为种植过密会阻碍空气的流通3、冬天来了,生活于同一地域的枫树纷纷落叶,而香樟却仍是叶挂满枝头。关于这一现象,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2、( )A枫树不适应寒冷环境 B枫树、樟树都适应这种寒冷环境C樟树比枫树更适应寒冷环境 D各种枫树和樟树之间存在着竞争的结果4、下列生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A马和羊 B蛙和鱼 C狼和鹿 D噬菌体和细菌5、右图表示两种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a、 b两种生物可能是 ( )A野鸭、响尾蛇 B响尾蛇、野鸭C硝化细菌、乳酸菌 D乳酸菌、硝化细菌6、右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 下列 哪组生物( )A水稻和稗草 B草和食草昆虫C兔和鼠 D草履虫和衣藻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 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

3、度、食物 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8、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的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9、右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A、B是指( )A热带草原、热带雨林B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C冻土苔原、热带雨林D热带草原、温带草原10、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有剧烈变化的自然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11、在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4、)A海洋对调节大气CO2含量起重要作用B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45级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级D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由直线状向网状演化12、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A光合细菌、酵母菌 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乳酸菌、酵母菌 D硝化细菌、乳酸菌13、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14、全年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A以木本植物为主 B土壤肥沃C不施农药 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1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TP分子聚集能量和释放能量过

5、程中都与磷酸分子有关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往往伴随着物质而循环利用C在光合作用中光能以它原来的形式储存于糖类中D叶绿体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16、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除必须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C分解者和生产者 D各级消费者17、在一片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与之不相符( )A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 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变化较小 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18、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

6、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减少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19、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量降到最低,人们应采取下列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淡水养殖的鱼类为主 B以家畜的肉类为主C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禽类的肉和蛋为主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2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7、22、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23、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极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24、生物多样性包括(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变异多样性 群落多样性A B C D25、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

8、、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26、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显出蓝、红、褐等颜色B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C因N、P等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故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进而促进水体中动物的大量生长D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会使水中有毒物质含量升高,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饮水27、无机物污染水源后,将通过食物

9、链和饮水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危害最大的无机污染物是( )A重金属盐 BDDT C传染性病原体 D热能污染28、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功能是( )天然基因库 天然实验室 活的自然博物馆 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主要手段A B C D29、地球上出现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 B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需氧型生物C自养型生物、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 D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自养型生物30、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栓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后,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10、,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一般会缺少其天敌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A B C D31、为了保护不同地带的自然生态系统。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 )A、卧龙山 B、王朗C、青海省鸟岛 D、长白山、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3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计划性合理砍伐与种植C、营造单纯林种 D、过量砍伐33、本世纪以来,每三年就有二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环境污染 B、天敌过多C、外来物种入侵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34、CO2浓度高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恶果,致使CO2浓度增高的主

11、要原因是( )A、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人口剧增使呼出的CO2增多C、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生产者同化CO2的效率降低35、你估计一个湖泊里的氧浓度在什么时候(白天或晚上)和什么样的水中(污染或未污染的)最高( )A、夜间,污染的 B、夜间,未污染的C、白天,污染的 D、白天,未污染的36、许多树木对大气粉尘污染起到阻滞、过滤作用,其原因是( )森林枝叶茂盛,能减小风速叶面有茸毛,能分泌油质和粘性物质能吸收各种有毒气体分泌抗生素蒙尘的植物经雨水的冲洗后,又能迅速恢复以阻滞尘埃A、 B、 C、 D、37、1997年广东珠江口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其主要原因是( )A

12、、环境污染导致有毒海藻类大量繁殖 B、温室效应导致水温升高C、人类大量捕捞鱼类 D、人类活动导致鱼类食物不足38、下列有关含有N、P的污水对水生生物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含有N、P的污水阻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进而造成鱼类和其他生物的大量死亡B、含有N、P的污水阻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但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C、含有N、P的污水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但会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D、含有N、P的污水促进藻类的量繁殖,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39、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的植物,开花需要较短的日照。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编织麻袋等。如果将黄麻北移在山东地区种植,它将( )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提高 B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 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40、菊花一般在深秋日照变短后才开化,如果需要它提前开花,应采取的措施是( ) A长日照处理 B短日照处理 C控制肥水 D降低温度41、有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