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850451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早期教育,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了,为了孩子的未来,宁愿让她小时候多“磨练”,然却不知道,这么做很可能会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比选择早教机构更主要的是,家长应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和爱的能力,关注智商和情商的友好发展。“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家长认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汉字、英语和数学。这个可怕的误区造成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沃建中说,北京某小学一年级的厌学率2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而厌学者大全部接收过所谓的早教。沃建中曾接待过一名“神童”。她6岁认识2021个汉字,能背110首古诗,会算1

2、00以内的加减法。上学后,课堂上她不听课,因为全部会,一年之内连跳两级。到了三年级,开始听不懂了。因未养成听课习惯,成绩快速下滑,产生挫败感,一心想退学。“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这个“神童”的不幸并非孤例。中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即使学业 成绩上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孩子,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做事被动害怕,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知道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 差;只要求他人照料,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在家不知道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缺点大全部源自重知识灌输、轻人格培养的育儿积 习。“我们身边不乏这

3、么的人:或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不顾及周围人感受;或她人讲话时,迫不及待地打断、插话。”沃建中认为,“这种交流时不会听他人说话的毛病,和婴儿期缺乏一个训练相关10个月大的宝宝,应学会用眼神追踪父母的身影,学习以他人为中心。”“关注智商和情商的友好发展才是早教的要义。”沃建中强调,选择早教机构当然主要,不过家长全部该学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能够陪同和指导孩子更为主要。怎样训练儿童思维能力?沃建中举了一个例子,铺着台布的桌子上有只苹果,刚会走路的宝宝想拿到它。聪慧的母亲不会代劳,而是激励她想措施处理问题。宝宝试了数次够不着,母亲就把桌布递给她,和她一起慢慢拉,苹果最终就落下来。怎样培养健全人格?着力点

4、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爱的能力和公民意识。比如,从1岁半起培养婴儿自我服务技能,包含系鞋带、穿 衣服、洗脸、刷牙、吃饭等,增强其独立性和成功感;训练从爬到走的最好方法是,先教孩子学会爬,以后激励她扶墙站起来,再沿着墙走。培养其勇敢、独立意 识。再如1岁开始抓自律。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糖果试验”。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给部分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很好吃的软 糖,同时告诉孩子们能够吃糖,假如立即吃,只能吃一颗;假如等20分钟,则能吃2颗。研究人员经过十几年的跟踪试验发觉,那些忍住诱惑的孩子,成年后在事 业上更易成功。“延迟满足”一词由此诞生。1岁多的孩子最喜爱的事

5、是吃,“延迟满足”训练就从这里起步,“先给大人分享,然后自己吃”。让全部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经过完善制度设计和提供公共服务,发明条件让贫困儿童取得服务,处理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过分商业化、精英化的问题。“传统的早教提法应该用科学的儿童早期发展表述替代。”蔡建华介绍,“发展的概念更为贴切,包含营养、体格、心理、情感和社会能力等要素。”“投资儿童早期发展是打破贫穷代际传输、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蔡建华表示,伴随中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20年后,65岁以上老人将占总 人口的1/5。维持经济增加和赡养老人的负担,将落在当今婴儿们的身上。现在,全国每十二个月约有1600万新生儿,0-3岁儿童约5000

6、万人,其中61%在 农村。农村儿童中,1/3的孩子是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其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方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压抑迹象,迫切需要儿童早期发展成为社会服务的主要 方向。然而,因为目前儿童早期发展投入低,仅占GDP的%,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服务覆盖面不足,市场处于粗放型发展的初 级阶段,商业性机构大全部以盈利为目标,不是把“培养人”作为目标,市场对象呈“精英化”趋势。贫困儿童缺乏取得这方面服务的机会,成为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的 突出问题。“让全部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据蔡建华介绍,2021年,教育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领,将 儿童早期发展工作

7、纳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范围。现在,相关政策、标准等制订工作正在进行。现在已完成0-6个月婴儿入户指导方案公开征集,婴幼儿早期 发展测评已在中国人口网主页挂出,供大众无偿使用。婴幼儿发展指导师的职业标准和培训工作正在加紧推进,北京市去年已培训200人,今年计划再培训 200名,经过她们入户指导,教会父母们怎么科学育儿。各地已建立的50多个试点正在探索创新服务方法,如发放服务券、开展信息化服务等。在这方面,国外 的部分经验值得借鉴。美国从1965年开始,针对全部贫困儿童实施两个计划,即开端计划和儿童照料计划。前者由政府选择部分机构,为贫困家庭入户指导,一年服务32次。后者是政府发放服务券,家长自行选

8、择服务机构。“经过努力,我们将提供服务半径3公里、全覆盖的儿童早期发展基础服务。”蔡建华表示,公共服务的推进将促进市场行为的规范。“儿童早期发展任务不能完全托付给商业性机构,教育中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家长必需身体力行。”孙云晓提醒,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亲子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市场被贴上“高价”标签0至3岁的娃娃一堂不到一小时的课,少则百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内容良莠难辨。“假如从孩子出生第三天开始教育,那就已经比他人晚两天了。”时下流行的这句早教口号,不知打动多少年轻父母的心。于是,0至3岁的娃娃越来越多地奔波在“上学”路上。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的一家国际儿童教育中心里,5个不

9、到一岁的小宝宝偎在母亲怀里,跟着边做手势边唱英文歌的老师,在母亲的帮助下刮刮鼻子、摸摸眼睛,学做部分肢体动作。“对于80后的家长们,早教正在成为一个育儿时尚。”该中心责任人对记者说,“天天有很多父母预约试听,来上课的孩子一岁半的居多,最小的只有28天。”“这里开设音乐、娱乐、艺术课,整套课程打完折也要1万多元。”一名带女儿来该中心上课的母亲说。在不停升温的早教潮中,市场被贴上“高价”的标签。“现在,0-3岁儿童教育市场多为商业化运作。一堂不到一小时的课,少则百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中心主任蔡建华介绍,经 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早教机构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既涌现出红黄蓝

10、、东方爱婴等本土品牌,也活跃着美吉姆、金宝贝等国际名牌,但普遍价格不菲。据了解,东方爱婴在一线大城市每课时收费150元,整套课程优惠价为8100元。外资品牌高端代表金宝贝,在北京12次课时的课程每小时收费280元,96次课时收费超出万元。即便部分幼稚园所办的走低端路线的亲子园,每小时收费也达60-80元。除了收费高,市场发展也展现无序情况。依据相关要求,教育部门负责3-6岁学前幼稚园的准入和管理,对0-3岁教育机构没有监管职责。现在,各 类相关机构多以“信息咨询企业”、“科技发展企业”等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进行商业运行。而“早教”的特殊讲课形式,又让工商部门极难监管。监管机构缺 失,造成办学标

11、准、师资准入、监督考评等制度处于无序状态。部分机构的老师根本没学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十几天就上岗了。很多早教机构设在商务楼或商 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楼层普遍较高,基础没有幼儿专用拉手、护栏,安全隐患令人担忧。面对良莠不齐的早教市场,于慧和丈夫起初不计划追风赶潮。“我原来不信早教机构的宣传,但我们小区的孩子几乎全部在上课。儿子快2岁了,说话还不 连贯,而邻居家上过课的同龄女孩早就能背唐诗。”最终,于慧沉不住气了,也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她们全部冲出起跑线了,我们没准备好也不成!”也有一直不为所动者。“一切顺其自然吧。我们小时候没有早教,现在不也挺好的?”初为人父的小张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还太小

12、,早教是否无所谓。早期经历关乎终生健康和幸福儿童早期的激励和学习经历会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生命后续阶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对于0-3岁的宝宝,早教到底有没有用?上世纪90年代,一个传统的育儿法“沙袋喂养”,仍在山东、湖北两省部分地域流行。马上出生很快的婴儿,放入盛满细沙的袋子里喂养。用沙土替代 尿布,一天换一次土。母亲只在喂奶时看看孩子。经过一段无激励的日子,婴儿变得平静了,无悲无喜,不再表示感情。学者研究发觉,“沙袋儿童”的平均智商低 于正常人。“儿童健康发展不但有赖于营养,也离不开激励。”蔡建华说,国际经验和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激励和学习经历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健康生命后续阶段认知

13、和社会情感发展。“眼下,小学生动作不协调的多了,运动能力弱了,有的孩子甚至打球、跳绳全部不会,婴儿期缺乏爬行训练是一个主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认 知发展研究室主任沃建中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为期5年的调查显示,婴儿6-8个月时,是否进行爬行训练,可使动作协调能力相差20%。在语言发育方面,沃建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名6岁小男孩上学面试时,讲不出话,被北京一家著名精神卫生研究所诊疗为孤独症。孩子的母亲不甘心,带孩子找沃建中咨询。经过仔细了解,揭开病因的迷雾。原来,小男孩的母亲十分内向,极少跟她交流。孩子1岁时,父亲出国学习,家里请了一名一样少言寡语的农村保姆。在两位大人的缄默陪同下,孩子语 言发育迟

14、缓,不会正确表示。比如,她说“母亲,狗狗”,表示的却是“想喝水”的意思。一年后,父亲回国见状,不但未立即纠正,反而常模拟孩子的话语哄她。 结果,在幼稚园里,孩子常自言自语,他人不知所云。小男孩最终被确诊为语言障碍,而非孤独症。经过一年半的艰苦矫治,现在已基础恢复正常。“一岁半至两岁是语言发育关键期。看护人的行为影响儿童语言能力。”据蔡建华介绍,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家长和婴儿说 话的数量和婴儿词汇量的关系,从孩子16个月后开始显现。到36个月时,语言交流多的家庭,孩子词汇积累可达1200个。而不爱说话的家庭,孩子的词汇量 不足400个,差距超出3倍。该调查还显示,在生命最初的3年里,儿童遭遇七八次严重负面体验时,如贫困、营养不良、看护人有心理疾病、单亲家庭、受到虐待、被忽略、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等,90%以上者发育迟缓,成人阶段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儿童早期经历关乎终生健康和幸福。”蔡建华表示。家长们假如真的是为了孩子好,那就请您们“高抬贵手”,不要你自己可爱的儿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