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85039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3.情感目标: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文学经典的热情。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大意学法指导:二、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能翻译十二章语录,牢记语录中的精辟句子或词语。2.通过反复诵读,根据实际生活思考十二则语录中的哲理,理解十二则语录中的智慧。三、预习交流(一)自主学

2、习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1 、作品简介1. 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

3、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

4、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2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读准字音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不逾矩()()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曾()子一箪()食曲肱()而枕之2. 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

5、,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抑扬顿挫。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二)交流学习第一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6、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二)课文探究,小组讨论第1句讲了什么,教我们怎么做?第2句讲了什么,教我们怎么做?第3句讲了什么,教我们怎么做?第二章(一)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

7、“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二)课文探究小组讨论本章强调些什么,教我们如何做?第三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

8、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二)课文探究1.本章是曾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请讨论是个怎样的过程?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3.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4.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章(一)分析文义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二)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请讨论是些什么样的学习方法?3 四、展示提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请各小组对预习交流

9、的第二部分(交流学习)的第章的问题讨论并各自展示你们学习的成果,让同学们共同分享。六、课后反思: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如下: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课时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第五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10、殆。”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二)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起讨论是什么学习方法?第六章(一)分析文义子曰:“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句子划分停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二)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的什么品质?第七章(一)分析文义子曰:“知之(代词,

11、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二)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第八章(一)分析文义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12、浮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二)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什么?第九章(一)分析文义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二)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什么?第十章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

13、舍(舍弃)昼夜。”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二)课文探究本章讲道理是什么?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第十一章(一)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二)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什么品质?第十二章(一)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二)句子划分停顿:(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四)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

14、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二)课文探究本章讲做人要怎样做?巩固练习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2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6.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句子:7.曾子认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格修养的句子:?8.论语中说时间过的很快,如白驹过隙的句子:9.论

15、语中论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10.完成下列古今异义词(1)不亦君子乎古:_今:(2)可以为师矣古:_今:(3)饭疏食饮水古:_今:(4)饭疏食饮水古:_今:(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_今:(6)吾日三省吾身古:_今:六、自我检测。1.填空:(1)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2)子曰:“则罔;则殆。”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分)论语()不愠()三省()焉()殆()不惑()诲()罔()凋()择()3.判断题。(10分)(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论语的“论”读“Iun”。()(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4、选择题。(12分)(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B.表示多数C.表示少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