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技术交底记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849232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支护技术交底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坑支护技术交底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坑支护技术交底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坑支护技术交底记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坑支护技术交底记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坑支护技术交底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支护技术交底记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YJJLGG082003基坑支护)交底记录编号:002工程名称陕西宾馆扩建工程18#楼时间2010.09。28交底人:接受交底人:地点交底内容:一、施工准备(1)土方分层开挖后,应及时复测边坡、标高、下口开挖线,确保位置正确.(2)基坑四周支护范围内的地表应加修整,构筑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向下渗透,靠 近坡顶宽l-2m范围的地面应适当垫高,里(沿边坡处)高外低,便于泾流远离坡边.(3)调杳土钉墙锚杆范围内管线,避免土钉成孔时破坏管线。(4)现场水、电应满足施工要求,具备作业施工空间。(5)现场具备满足施工要求的测量控制点。二、工艺流程修药整坡面亍一土钉成孔及安放一灌注水泥砂浆f钢筋网片绑扎焊接

2、f喷射混凝土面墙三、施工方法3。1 土钉墙施工土钉墙的施工按照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进行,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基坑边坡安全。土方 挖由北向南进行,支持作业跟随施工。(一)、修整坡面机械开挖以后再辅以人工修整坡臟面平整度的容许偏差为Omm,达到基本平整 符合设计尺寸要求,埋设厚度标志。(一)、土钉成孔及安放成孔采用人工洛阳铲成孔孔径、孔深、入射角等施工参数按支护设计图要求进行。 严格控制成孔的位置和角度偏差。成孔倾角偏差不大于度。土钉加工与安装土钉用HRB335级钢筋,直径 =18mm。土钉主筋每隔2。Om设置一组6。0钢筋船型中心定位架成孔后清除孔内虚土,将土钉下入孔内当遇杂填土层及无法成孔处,改用剑0

3、的花管施工(三) 、灌注水泥砂浆采用水灰比0。5水泥砂浆强度M15,用砂浆搅拌机搅拌均匀后将注浆管插入距孔底不 小于40mm,通过浆泵加压灌入孔底缓慢拔出注浆管直至浆体饱满,稍后需补浆一2次。(四) 钢筋网绑扎、锚头及加强筋焊接土钉施工后用邨。0调直钢筋以150mm方格网绑扎成片,其塔接长度不小于300mm, 固定在坡面上,将网片用混凝土垫块将网片垫起不小于mm的保护厚度。焊接纵、横向加强筋或“井字型锚头。钢筋应搭接焊或双面焊,搭接长度不个于10d, 用E50焊条焊接。(五) 混凝土面层坑壁钢筋网片绑扎及焊接完成后,喷射C混凝土面层喷射混凝土是按现场试验的配20合比均匀拌合的混合料,喷射采用混

4、凝土喷射机干喷法作业土钉墙喷射厚度不小于100mm。3。2施工流程要求下一层土方的开挖,应在上层土钉注浆初凝后进行坡面作业各工序,必须组织严密,相互配合,力争达到平衡作业,随挖随支。施工过程中应具备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施工措施和 适量的材料。即使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也绝不能冒,进须考虑施工质量和安全技术的要求, 严格执行施工流程四、质量检查及验收4.1支护施工材料的复检(1) 选用正规、合格的原材料。所有材料在进场使用前,应分规格、分批次进行质量试验 复检,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2) 做好各种材料的施工用配合比例严格按照试验参数选材、用料4。2施工过程的检查(1) 各单项工序在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前,除

5、按要求对上道工序自查自检外,必备要经现 场监理复检确认,特别是关键工朋口孔径、孔深、清底、焊接、灌注等。(2) 注、灌、浇施工,按台作业台班留检强度试快,混凝土喷射墙面每0应检查3 个测点的面层厚度。4.3质量要求(1) 喷射混凝土作业要求: 喷射作业应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不小于40mm;喷 射混凝土时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距离宜为.61.0m. 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宜为7h。 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20,面层厚度土钉墙不小于100 mm。 在坡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应清除坡面虚土(2) 喷射混凝土层面中的钢筋网铺设要求 钢

6、筋网与菱形网应在喷射一层混凝土后铺i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 横向加强筋与土钉应连接牢固。 坡面上下段网片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0mm。 坡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为0mm。(3) 土钉注浆材料的要求 注浆材料选用水泥砂浆,水灰比宜为。450。5。 水泥砂浆应拌合均匀、随伴随用,一次拌合的水泥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4) 土钉成孔 土钉成孔施工要求:孔深允许偏差0 mm 孔径允许偏差5mm。 孔距允许偏差100 m 成孔倾角偏差5%。五、安全、环保措施(1) 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应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应挂安全带,操作人员应精神集中, 遵循有关安全规程.(2) 各种设备应处于完好状态,机械设备的运转部位应

7、有安全防护装置。(3) 注浆管路应畅通,防止塞管、堵泵,造成爆管。(4) 电气设备可靠接地、接零,并由持证人员安全操作。六、施工应急预案6。1基坑预警(1) 当基坑变形达到基坑监测报警值水平位移30mm,竖向位移20mm)时,应进行基坑变 形报警,并及时通知监理、建设、设计等有关部,、研究分析原因,调整或变更施工方案。(2) 基坑水平位移过大时,应立即停止土方开挖,对变形过大部位按每天次加密变形监测,同时在基坑上部和坑底设置安全围栏和安全警示牌,防止人员和机械误入危险区域(3) 指派专人24h值班,检查基坑边坡的变形情况并作好记录。6。2重大危险源的应急处理(1) 支护边坡渗水与漏水处理措施

8、对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的情况。当局部止水效果较差而坑壁渗水时,可遵循 疏不宜堵”的原则,面层设置MOPVC管将水引出在基坑内集中抽排。 对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泥沙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 “引流修补”方法。即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先打入一根引水管将水引出,然后将管周边的薄弱处用防水混凝土或砂浆修补封堵,待修补的混凝土或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在将引2 出口堵住。 对渗漏水很大的情况,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可在护坡上采用压力注浆或高压喷 射注浆的方法堵漏;浆液中适当加入水玻璃其能尽早凝结。(2) 基坑水平位移过大和局部失稳时的应急措施 基坑水平位移超过设计要求报警值时,可采取在

9、边坡后挖出部分坡顶土体卸载、或 浆加固土体、或回填反压边坡、或设置内支撑等措施;然后应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处 理,如增加锚杆、增设坑外降水井减压等。 若发生局部失稳时,应迅速组织力量,采取不透水填料(甚至包括混凝土)填实基 失稳缺口,稳住基坑边坡。 现场应配备一定数量抢险器材和人员。如编织袋、钢支撑、水泵、电焊机、压力注 机或喷射机;水泥、砂、石料,脚手架钢管及扣件,钢筋、钢管,速凝剂等 因地下障碍物而无法按设计孔位或设计长度进行成孔施可适当调整土钉入射角度、 间距和位置以避开地下障碍物。当土钉间距调整幅度超过)。5m或成孔深度比原设计孔深少 2.0m以上时,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应与设计人员协

10、商解.决(3) 市政管网的应急措施基坑设计前应了解基坑周边名种市政管网的埋设分布情况干挖支护前应查清管网的位 居,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其损坏。当出现危险状太时,立即拔打水、电、气等救援电话等待救 援。宜取C管灌坑浆(4) 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应急措施 当出现大风、雷雹、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应停止施工作人员撤到安全地带并做 好自身安全防范措施。 在强降雨时迅速关闭施工总电源、水源遮盖防雨设备。专人巡查坑口防、排水情况, 防止雨水浸泡基坑。(5) 用水、用电的应急措施 现场用电应没总、分开关线路架设要安全合理 现场用电应由专职电工操作,遇紧急突发事件时,先关闭电源,由安全、专职电】 行危险性排查处理。

11、生活、生产用水应有专人管理,定时检查水管、笼头,防止跑、冒、滴漏。 对雨水,坑口要设截水沟,坑底要设集水坑,防止雨水对基坑的浸泡。(6) 事故报告及现场救援当施工现场发生基坑塌方、人员伤亡、机械设备事故时不论任何层面的工作人员,一旦 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救援组织机构在现场没有比自己更高的管理人员在场时i己就是总 指挥,就有权指挥其他人进行应急工作应先组织人员撤离,拉设警戒线,拔打救援电:急 救120、火警119、煤气96777、电力95598、自来水88612362等,逐级上报事故,启动救 援预案,组织现场自救,并配合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救援。6.4基坑的监测、监控措施在边坡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将

12、引起基坑边坡土体应力的变化必须对边坡进行同步变形观测,实时提供预报,以便控制和调节基坑开挖的部位数量与速度,控制边坡变形确保基础施工安全及临近建筑物不受损害(1)精度要求本项目变形观测仅指基坑边坡监测内容为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观测的精度、允许限差见表下表观测的精度、限差限差名称限差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1.0变化速率(mm/d )2.0(2)监测内容支护结构顶的水平位移;地下水位升降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及沉降。(3)变形观测 设立4个基准点,组成闭合环作为首级控制,基准点布设应远离边坡,位于基坑变 影响区范围之外,埋设砼标石 变形观测点应布置在基坑坑口混凝土面层上,布设观测点个点。 采用全站仪按极坐标法定期对各变形点进行监测,分别计算出各点的变化速率(4)变形观测周期 开挖前先进行2次基准测量,取得变形的初始值 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至。Om标咼前,每7天观测1次。开挖一4。0。5.0m标咼时,每2天观测1次。 边坡开挖完成后7天内,每天观测1次,7天后每5天观测1次. 当边坡变形速率明显增加时,应连续观测并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审核: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