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导学案剖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845889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导学案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庸》导学案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庸》导学案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庸》导学案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庸》导学案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导学案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导学案剖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 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 再研读本学案。2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中的翻译部分。要求书写规范,优质高效。【预习案】【自学导航】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 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 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

2、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 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 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 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2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从人性来讲,中庸就是人性的本质,人的智慧本性。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 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 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

3、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 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3. 中庸的主要原则(1) 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 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2) 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 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3) 至诚尽

4、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 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 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 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 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 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4. 中庸包含的重要观点。(1) 中庸的哲学观 本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一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人们认 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背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是中庸之

5、道的基本原则。 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事物的本性状 态,和是对本性状态的认识和把握。中和的要求是,“执其两端,用其中”,就是适中、适 度、不偏执,这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道之不明也,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一一做得不够,不符合中和原则;做得过头, 也不是中和,过犹不及。“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一人们想问题、做事必须以所处条件为依据,不 能超越自身条件。就是说不能越位,越位不符合中和原则。 思与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一思想支配行为,要做成事必须预先进行周 密思考,否则很难顺利实施,收到圆满效果。 隐与显:“曲能有诚,成则形,形则著”一一事物的发展是个

6、由隐到显的渐进过程。 因而,事物的兴衰都会有预兆;捕捉到这种预兆,就可预见未来,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向。这 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内因与外因:“失之正鹄,反求诸身”一一矛盾的转化、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 和外在的原因,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事情的成败应主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君 子之道费而隐”一一世界是无限的,它所包含的道理,既浅显又深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 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个具体的认识都具有相对真理性。认识每前进一步,就向绝对真理 靠近一步。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和发展,但永远不会穷尽对真理的认识。(2)

7、中庸的美德观 慎独:“君子慎其独”,“君子之所以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一一修养高 深的人所以高于常人,是因为他以道为信念,严于律己,自觉守道,在无人知晓、无人监 督的情况下,不违背道的要求。 忠恕:“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一一尽己之心,推己及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承受的也不要施加于别人。 孝道:“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大孝者,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一一敬重长辈,生时侍奉,死后祭祀,如同在世一样。最大 的孝心是,虔诚地记述和宣扬先人业绩,忠实地继承先人遗志。(3) 中庸的治国观 为政在人:“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为

8、政在人” 政务靠人治理,执政者的素 质起决定作用。高素质的执政者要靠自身修养,特别是必须具备正确的执政理念,这个理念 就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对人的爱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 九经治国:“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 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民也,怀诸侯也” 对执政者的要求是,具备较高的 品德、学识、能力素养,这对贯彻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对如何决策和用人有重要影响。尊贤 就是尊重人才,目的在于集思广益,集中更多人的智慧。亲亲的要求是,创造和谐的家庭氛 围,以树立执政者的良好社会形象。敬重大臣、体恤群臣,是讲放手任用和给予优厚的报酬, 以利调动各级官

9、员的积极性。子庶民是讲爱民如子,强调削减赋税,慎用民力,使百姓安居 乐业。来百工就是发展工商业,增殖财力,丰盈国库。柔远人就是对边远民族给予关怀,对 周边国家采取睦邻政策。怀诸侯主要是讲维护和延续诸侯制度。 百姓验证:“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一一治理 政务的方略,出自执政者之手,其优劣成败最终要从百姓那里验证。百姓拥护和支持,就能 贯彻实施,收到预期效果,就是好方略、成功的方略。百姓反对,就难以推行,就是失败的 方略。【预习检测】1. 注音发而中(zh&ng)节民鲜(xidn )能久矣敬大臣,则不眩(xudn)笃(dG行之莫见(xian)乎隐好学近乎知(zhi)

10、2中: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而不变。3.中庸九经: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 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 候(安抚诸候)【探究案】一译读全文【原文】天命之谓性(本性),率(遵循)性之谓道,修(修明)道之谓教(教化)。道也 者,不可须臾(片刻,一会儿)离也;可离,非道也。【译文】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 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学习和认识这个道,就是教。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 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11、【解析】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 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 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这是唯物论 的观点。【原文】是故君子戒慎(警戒谨慎)乎(在)其所不睹,恐惧乎(在)其所不闻。莫见乎(在) 隐(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方更易被发现),莫显乎(在)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译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谨慎地对待他未能看到的东西,非常敬 畏地对待他未能听到的东西。天下的事没有比在幽暗的环境之中更明显,没有比在细微之处 更容易显露。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

12、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解析】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 其道,不乱心志。作者认为,守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须臾不可离也”,任何时候都不 能犹豫和动摇。这是守道的根本要求和真谛所在。今天的社会充满各种诱惑,坚持慎独,自 善其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表现出来),谓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节度),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也。致(达到) 中和,天地位(安于其位)焉,万物育(生长繁育)焉。【译文】人的情感在未抒发的时候,称之为中;抒发而完全适中,合乎节制,称之为 和。中,是天下人最重

13、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如果能达到“中和” 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归其位,万物就会生长繁育。(世界就会按照它本来的秩序运转。)【解析】此处提出中和的概念,认为人应当追求中和,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不 可过度释放情感和意志,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秩序。这个观点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是非常深刻的。今天,我们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 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和的观点,是中庸的核心观点,是全文的灵魂。其要领是讲行 为的节制性和适度性。毛泽东有句名言“有理、有利、有节”其思想渊源就是中和。这六 个字,既包含做事的原则和

14、依据,也包含做事的方法和艺术,充满了思想智慧,是门大学问。 在许多情况下,人的聪明与愚昧、行为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于这六个字的把握上。因此,我 们学习中庸,一定要很好地理解中和的思想,把握好中和的原则。【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 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很少)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实行)也,我知(知道)之矣:知(聪明)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 明也,我知(知道)之矣:贤者过之,不肖(不贤的人)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恪守中庸之道,缺乏修养的人反其道而行之。品德高 尚的

15、人之所以能做到恪守中庸,是因为他任何时候都能处事适中;缺乏修养的人之所以违反 中庸之道,是因为他做事无所顾忌。”孔子说:“中庸是至善至美的真理,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 时间了。”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这是因为聪明的人往往做得过头, 愚钝和的人又做得不够。中庸的道理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这是因为贤能的人往 往做得过头,不贤的人又做得不够。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很少有人能品出其中真正的滋 味。”【解析】这段话提出了中庸概念。按照程颢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中就是居中、适 中、适度,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易谓之庸”,庸就是不可更改的道理,就是 定理。作者通过孔子的话,阐述了中庸的内涵,剖析了中庸难以实行的原因。作者认为,实 行中庸的关键是避免极端的思维方式,把握好度,求中和,不偏执。这几句话,讲出了中和 的要义,是上文的拓展和延伸。用现代哲学思想理解,它实际上是在讲观察世界的方法论, 是讲辩证法,说明儒学的创始人在那时已摆脱形而上学的羁绊,初步认识和掌握了辩证的思 维方法。【原文】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努力实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懂得耻辱,就 接近于勇敢了)。”知(懂得)斯三者,则知(知道)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的方法)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