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844409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我们是否该如工业革命一样“先污染,后治理”,还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将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其对环境的破坏进行分析,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在倡导新世纪,我们应该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工业革命;协调统一 1.前言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的谋求发展中生存。为了生存,充满智慧的人类不断的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1

2、8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关系,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之前的大自然自净能力被打破,环境污染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从此,人类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看似“矛盾”的两个名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 2.工业革命 2.1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业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此后机器生产扩展到采煤、冶金、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工业革命从此开始。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于投入使用以后,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

3、器的普及和发展。工业生产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传统的手工工场日趋衰落,新兴的生产形式工厂兴旺发达,生产力大幅度增长,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和机床制造业迅速成长,运输网络迅速开拓。煤成为重要能源,它是蒸汽动力的源泉。铁路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网的构建储备了强大的后劲。如果说,动力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引擎,那么煤在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先是普及蒸汽动力,后又发展电力取代它,并最终整个生产部门均为电力所囊括。 2.2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关系,大大提高了生

4、产效率,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工业革命后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工业生产的新阶段。 1相对于原来的家庭手工业来说,工厂制生产具有这样鲜明的特点,一是使用机器特别是瓦特的“蒸汽机”代替了原来使用风力、人力等自然性资源;二是机器的使用突破了原来对建造工厂的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变了工厂的空间布局;三是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扩展,一些大型的工厂遍布全国,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棉纺织业为例,由于阿克莱特的水力机和克伦斯顿的骡机的发明,迅速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率,如果要纺织100磅的棉花,印度手工纺线工需要用50000个劳动工作时,而一台装有100个纱锭的骡机(1790年)需要1000个工作时;

5、一台以蒸汽为动力的骡机(1795年)只需300个工作时;到1825年,使用罗伯特的自动化骡机仅用135个工作时。 工厂制的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工厂主是在为了利润而生产,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可以迅速地增加个人的财富,满足着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并且正是在工厂制度下,或者说在工业体系下,工厂主不顾一切地扩大生产赚取利润的这种内在冲动,也能在机器这一物质力量的条件下得到实现和放大。历史学家保尔芒图说道,工厂的目的就是只在生产商品,在于尽可能快地生产无限量的商品。因此,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纺织厂在迅速建造中,“其速度之快足以使任何人为之瞠目”,英国人的船舶象飞虫一样地蜂涌云集;他们的印花布覆盖了全世

6、界。当时的社会不仅狂热地建造工厂,也投资建造铁路,“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铁路一时蔚然成风,如火如荼。英格兰的铁路已经打好了蓝图。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利润和百分率被广泛地引证。伦敦伯明翰铁路的前景和力量被说得天花乱坠。” 建造运河也是同样如此。 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在工业革命这100年的时间里,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近代大工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巨大的财富。人类的经济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3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经济的空前发展下,工业革命对环境

7、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煤烟滚滚,烟雾弥漫。学术界一致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煤炭成为最为重要的能源,如果说蒸汽机直接提供了工业动力的话,那么煤炭就是蒸汽机的直接能源。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但同时,正是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天空煤烟滚滚,烟雾弥漫,使得天空、建筑物等都变成了一片黝黑。法国旅行家笛福曾经对新兴的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有过这样的描写,“这里人口众多,街道狭窄,房屋黑暗,不停工作着的铁炉烟雾不断。”“谢菲尔德是我见

8、到的最脏、最多烟的城市之一。由于小铁匠铺没有高高的烟囱,加上城市又有许多山坡,这样冒出的烟就直接升到街道上。因此造成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体内。人在城里呆久了,就必然吸进煤烟,积在肺里,受到有害的影响。”在伦敦,烟与雾相互混杂,形成浓浓的黄色烟雾,长年萦绕在城市上空,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将此斥之为“伦敦特色”。 二是河流的污染。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是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行业,也是生产量最大的部门,其对环境的污染也最为严重。由于工厂主只顾自己 2的利益,而不顾及环境的问题,直接将纺织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英国学者卡特莱特指出,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工业城市没有一个安全

9、的饮用水供应,这些地区的河流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以致河里鱼都没有了。最典型的就是伦敦的泰晤士河,由于工业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使得本来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这年6月,臭气冲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在河上沉没,死亡640人,其中许多人并非溺水死亡,而是因为喝进了污染的河水。 三是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在工业革命中,继棉纺织业之后,钢铁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作为重工业的钢铁业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炼铁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对森林的大肆砍

10、伐。炼铁厂在沃里克郡、斯塔福德郡、赫里福德郡、伍斯特郡、蒙默思郡、格洛斯特郡和萨洛普郡的发展,对当地的森林中所造成的损害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样的破坏直接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英国,大片的森林早已不复存在,人造林的面积也特别小,直至今日,英国的郊外依然是草多树少。不仅如此,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的大量集聚,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街道上到处都是垃圾,排水设施不畅,住房和地下室常常积满了水,即使是有排水沟,其中流淌的污水也充斥着化学污染物的怪味,甚至会有硫化氢的水蒸汽逸出,这些气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就城市的居住环境而言,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居住的大小城镇都是些可怕的

11、地方,充满了令人厌恶的景象和气味,促进健康和幸福的东西几乎样样都缺。”特别是在工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形成了城市中的贫民区,在这些贫民区里,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到处都是死水洼,高高地堆积在这些死水洼之间的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来污染四周的空气,而这里的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本来就够污浊沉闷的了。 令人悲痛的是,环境污染的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疾病流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类为自己肆意的破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资料显示,1831年至1832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其程度

12、比1832年还要严重,死亡人数超过7.2万。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仅在伦敦,187 3、1880、1892和1952年就发生过四次毒雾事件,造成非常惨重的死亡。1952年的这次烟雾事件在四天内就有4000多人死亡。 3、结论 3.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传统观点是认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对立的、矛盾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

13、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正如部分发达国家一样, 3他们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以毁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告诉发展。然而,工业革命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不可取的。尤其在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其实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一定是矛盾的,而且完全是可以共存的,共同促进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的都在于提高人

14、类的生活品质,之所以出现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两难境地,是因为没有衡量二者之间的成本和效益关系。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二者的结合,即保护了人们的环境权,又为人们充分而全面的实现发展权创造了条件。尤其在新实际,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更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一方面,二十一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环境权。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

15、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以优良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新加坡的发展即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620平方公里,仅及苏州面积的十兰分之一,约相当于太仓的面积.然而,今天的新加坡在经济上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1986年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即高达7000多美元,财政盈余达30亿美元,外汇储备额达282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高,失业率极低,物价稳定,中小学教育免费,住房和医疗均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私人拥有的汽车、电视机的比例为东南亚之首.值得关注的是新加坡同时也是一个处处是树木、草地和花丛,一片绿色土地簇拥着幢幢高楼大厦的国家.进而成为

16、备受赞誉的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优美的环境强烈的刺激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起一系列的经济链,促进了新加坡经济又稳又快发展。 3.2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4参考文献: 1杨林林.“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