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2.2海水的综合利用文字资料新人教选修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84364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2.2海水的综合利用文字资料新人教选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化学2.2海水的综合利用文字资料新人教选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化学2.2海水的综合利用文字资料新人教选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2.2海水的综合利用文字资料新人教选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2.2海水的综合利用文字资料新人教选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海水的综合利用文字资料(新人教选修2)砖池滩晒明代改煎法制盐为晒法制盐,开始采用砖砌结晶池晒盐。其时结晶池主要用砖砌,也有用瓦片铺建。明代规定按池砖数缴纳盐。清代改为以面积计,1平方丈为1引。除砖池外,四旁还有相应的土池,从头道二道以至九道,用以蒸发。每土池旁有一小砖井。雨天,即引卤入井蓄储。砖井旁有沙格(泥蒸发池),池小而深,用于制卤。淋卤板晒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浙江省定海县岱山岛盐民王金帮见扁担凹处存卤,经日照凝结成盐,受到启发,便将家中门板盛卤试晒,果获成功。色白味鲜,费用低,产量高,且劳动强度小。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该岛天灾连年,盐民迁逃至江苏奉贤沿海一

2、带,使板晒制盐法传入江苏。光绪七年(1881年),江苏袁浦、青村两场盐民均用板晒法制盐。光绪三十二年,同仁泰盐业公司板晒场招募松江人为盐工,板晒盐技术由此传入淮南盐区。历经80余年,虽时有变通改进,但其工艺至今仍被如东县三甲盐场沿袭采用。其工艺为:淋卤在傍海近潮边,削草整地为“灰场”,灰场近海者以潮水时浸,不易日晒,为下节;中部潮至即退,日晒时间长,为中节;远者潮小不到,担水灌晒,为上节。根据潮汛规律,上中二节每月可晒2次,下节仅晒1次,海水浸漫后,待日晒水干,场土发白,即用牛牵铁耙,将场土耙碎,再用钉耙梳理敲打,使土细碎如灰,于日光下继续曝晒。午后二三时,灰场泥吸收地下盐分,表层泛起盐霜,即

3、用摊灰板扒刮收聚成堆,名为“刮土”。然后担入卤塔,上铺稻草,再用海水向稻草上浇灌,加水多少视淋出卤水浓度高低而定,约经一二小时,海水滤过咸灰成为咸卤后,储于卤桶或卤池,以备板晒制盐用。卤塔淋出卤水至波美5度时,停止淋卤, 把塔里淡泥挖出,挑散于灰场,待下一周期使用。板晒将晒盐板排列场上,用砖石垫高610厘米, 然后将所贮之卤用木勺舀于晒盐板上,卤深约1厘米,经阳光曝晒,板底出现白色颗粒晶盐, 即用木板扒刮聚集,盛于箩中,卤滴尽后即为白盐。80年代如东县三甲盐场,改用塑料布盐垣晒盐。泥池滩晒清代在使用砖池结晶制盐和板晒制盐工艺的同时,盐民从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泥池”结晶池板晒盐,但被当局视为非法,

4、严厉取缔。据清两淮盐法志记载:光绪三年二月,清政府一次犁毁板浦、中正两场泥地结晶池板达2961块。但由于“泥池”具有投资少、盐的质量好和工效高的优点,最后还是被当局承认。从分散的小型砖池结晶池滩晒发展到大型泥池结晶池滩晒,标志着中国海水滩晒制盐技术工艺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泥池板八卦式盐滩从19081924年济南场7个公司铺设的145条圩子1160份盐滩,都是大型集中的泥池结晶池八卦滩。每份滩的面积约1000平方丈到15000 平方丈,比原来的小型分散的砖池板结晶池盐滩,面积要大数倍到10多倍。盐滩形状如八卦网状,外为大圩沟,内部盐滩,滩滩相咬,卦心居人,中设廪地(露天仓库)。还有形似“胖头”的

5、盐河,便于原盐出圩入坨(露天仓库,集中滩盐)的运输河道。其生产工艺,是在沿海的挡潮堤上建纳潮排淡闸,将海水纳入大圩河和洼地沟,逐级增大海水浓度到饱和后,将盐种撒入结晶池(种盐),再经日晒成盐。大浦式新型对口滩民国32年3月,伪日本华中盐业公司在台北大浦新铺筑 26份对口式盐滩,滩长600米,滩宽250米,共14排盐池格子,其中16排为结晶池,79排为调节池,1014排为蒸发池,9排上建一电动机房, 使用电机水泵扬水。这是江苏盐区大浦式新型对口滩之始。“结冻养卤”制卤技术1952年,全国盐业劳动模范辽宁盐区柳国喜到江苏传授“结冻养卤”技术,并结合江苏实际推广应用。结冻养卤工艺又叫冰下抽咸,是根据

6、海水结冻的习性,不断增大冰下咸水浓度的一种方法。50年代初江苏盐区总结推广“晒水不晒滩”“宁叫卤盖池,不叫露打池”“薄灌勤跑和深水相结合”等制卤工艺。1958年,江苏台南盐场蒿东工区小程圩杨在柏创造的“常年维修、四季保养”的先进经验,即根据淮北盐场的特殊情况,以原来的1条圩 8份盐滩,改建成4个新的制盐单元,利用靠近运盐河两岸原来的储水、蒸发面积以及可利用的废地改建成新的结晶区,把原来的蒸发结晶区改成新的制卤区,圩与圩之间的结晶区互相连接成为规格整齐划一完整的一片。这一新型对口滩的出现,为江苏盐区全面改造旧盐滩树立了样板。“常年维修、四季保养”的经验在全国海盐区推广。六字工艺1959年,新海连

7、市盐务局制盐工业研究所成立不久,就进行“改造旧盐滩”研究,并结合杨在柏的经验,提出“三化四集中”改造方向,即盐田结构合理化,工艺科学化,生产机械化和纳潮、制卤、结晶和集坨四集中,全面改革旧式盐滩(即八卦滩)结构。通过试点便逐步在台北、台南、徐圩三场先行推广使用。新型对口滩,生产面积扩大,由原旧滩占有的45%升到80%,结晶区与蒸发区面积比为14左右,对口滩的产、制、保、排等系统安排合理。1964年前后,淮北盐区学习长芦盐区“深、新、长”结晶工艺(灌池卤水要深,达3至6厘米; 用新卤灌池,老卤排掉或送化工厂使用;结晶时间长,改变原来结晶三两天扒盐的老习惯) 的基础上,又结合淮北的气候、地理条件,

8、增加了“硬、清、净”的要求( 池板压实,保持坚硬光滑不起浑;卤水要澄清后再灌池;滩场清洁、干净,池里无杂物), 将淮盐工艺概括为:“深、新、长、硬、清、净”6个字。70年代初期, 江苏盐区在实施“六字”新工艺中,总结出“三分一排”的操作工艺,即“卤水分保,结晶分晒,收盐分堆,排除老卤”。新工艺对提高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五、薄膜苫盖技术为了改变结晶池无防雨设备,只能靠晴天产盐,结晶周期短的问题,从1966年3月开始在台北场大浦工区六组14 号滩进行“塑料薄膜苫盖结晶的研究试验”。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新技术就是在产盐的结晶池上盖一块与池同等面积的塑料薄膜,并在加高了的结晶池堰(原池堰2030厘米,加高后

9、的池堰为70厘米)上,安装一套能收放薄膜的机械装置,下雨时将薄膜放开盖上,浮在结晶池的卤水上,使雨水不进入盐池;雨后将薄膜拉拢卷起,浮在池堰旁。采用这项技术,使单产提高33% ,对盐区多雨气候下高产稳产起了重大作用,也受到国际制盐界的重视。198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盐业学术研讨会上,江苏与轻工业部制盐研究所合写的 多雨地区海盐生产塑料薄膜苫盖新技术论文, 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好评,1987年江苏盐场已有薄膜苫盖盐池19.9万多公亩。1979年,江苏省制盐工业研究所进行远距离控制塑料薄膜浮卷收放技术试验研究:利用卤水浮力大的物理性能,在结晶池一端安装一根比重轻的浮卷轴,塑膜卷在轴上,

10、远距离按动电钮启动收卷塑膜,以达到防雨目的。把单池面积扩大到 240公亩一块,比现有1000公亩浮卷池劳动生产率提高9倍,造价降低21.20%。 该成果获部、省科技成果奖。1982年5月,江苏盐区在生产工业盐实践中,总结出“淮北工业盐56 字诀”,即“塑膜苫盖,常年结晶,做盐池板,长死碴盐,清卤飘花,加卤串联,卤深三十(厘米),环境文明,斩头去尾,抓好中段,薄卤输洗,分开细盐,专产专运,堆存半年”的操作技术。为完善工艺操作、理论根据和技术操作标准,淮北盐务局进行了串联加卤结晶,结晶深度优选,死碴盐与活碴盐质量对比,管道输盐提高盐质技术,不同浓度卤水对原盐洗涤效果测定,颗粒大小与盐质量的分析等6

11、 个科研项目的试验。1983年12月,灌西盐场试验“拥挤式塑池收放结构改革”,简化操作,减轻负荷,每次可节约5个工,减少不溶物带进产品,有利于提高盐的质量。1984年 12月江苏省制盐工业研究所研究喷淋洗盐和粉盐回收技术,用喷淋洗盐技术可提高氧化钠含量0.42%(湿基),可溶物、不溶物和水分都有不同程度降低, 并确定了喷淋卤水的适宜浓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长期来国内外小管道输盐机的粉盐流失的问题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初江苏省制盐工业研究所试验研究薄膜苫盖技术在制卤领域的应用,同年完成。试验结果表明,一个生产单元或集中结晶区,要根据结晶池面积来设置苫卤台数,其苫卤台面积与结晶池面积之比为18至110。 若在一个生产单元年产盐1000吨左右,可增设面积20公亩左右的薄膜苫卤台,改善制饱和卤条件,提高制饱和卤能力,可增产60吨。1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