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精品学案选修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842555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精品学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精品学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精品学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精品学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精品学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精品学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精品学案选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1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1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2)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2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及作用;(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教训。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社会矛盾(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2有利条件

2、(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2)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措施内容历史作用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

3、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2)宋神宗支持变法,重用王安石。(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目的措施内 容作 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的剥削,增加

4、了政府的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免役法(募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提高政治上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

5、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惟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对新占区的统治,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整顿吏治等建立各种新的制度;迁都洛阳,推行移风易俗措施,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与交流。角度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提示:(1)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后期是孝文帝领导的

6、,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角度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提示:(1)性质:少数民族主动封建化的改革。(2)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角度 孝文帝改革(2010福建文综,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

7、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

8、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了洛阳的繁盛;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观察下面图片:请回答:(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谈谈你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的认识。(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怎样?所起的作用是

9、什么?解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目的、地位、作用,把握根本问题,才能够进一步认识孝文帝迁都的动机及其决策的正确性。答案(1)原因:平城民族隔阂严重,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且与强敌相邻,常受骚扰,缺乏安全。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洛阳,一方面易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另一方面,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更容易推行改革。(2)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地位: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作用: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11世纪的北宋王朝面临着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辽和

10、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严重威胁等社会问题。为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围绕“理财”、“强兵”、“取士”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初期取得一定成效,后在保守派反对下改革失败。 角度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提示:(1)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的不满。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2)评价:进步性: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

11、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角度 王安石变法(2010山东文综,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

12、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点拨该题比较难的是材料是文言文,所以对材料的解读至关重要。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直接作答。通过材料的意思归纳概括得出“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材料二体现出王安石力图通过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二小问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内容。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

13、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事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经

14、济措施主要有哪些?(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答案(1)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设立“市易务”来获取财政收入。(2)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研究方法。结论一: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改革的主流是好的,应该肯定。结论二:大地主阶级的代表,改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应该否定。(3)应当看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应当看主流。(5年6考)王安石变法第一层级考情感悟王安石变法是最具代表性的挽救封建统治中期危机的改革,属于课标、考纲规定的重点内容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改革方式、多角度评价成为近几年高考的切入点山东、江苏在此出现两次命题,广东、课标全国也在此处命题第二层级深层探秘从历史角度:是一次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为目的的改革。但改革不能普惠民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而失败从现实角度:在教育体制、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市场流通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至今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王安石大胆改革、不畏权贵、勇于探索、百折不屈的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考向预测1】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