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民俗文化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8402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台民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烟台民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烟台民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烟台民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烟台民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烟台民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民俗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阳大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的表演完全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隆隆的花鼓声与铿锵的锣鼓伴痢名秧歌手舞动起来,犹如万马奔腾,英 雄气概尽显。指挥者“乐大夫”、花鼓、小嫚、霸王鞭、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 妇等等以及各类角色的舞者,各有各的妙,各有各的喜。庙会上,海阳大秧歌“串”了好几个“场”,一路跳一路演,看得观 目不暇接。据介绍,历经580多年传承与发展的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专 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初期,近年来更是走向世界, 京奥运

2、会开幕式的表演上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如今俨然是烟台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胶东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栖霞盲人曲艺队表演的胶东大鼓则令人在感悟历史文化中为之动容。入选我国第-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曲艺形式。当日庙会上,盲人曲艺队先后给观众 表演了打黄狼、家有贤妇、劈老头三部鼓书。曲艺队中年龄最大的是岁的王秀云老人,他说,这支盲人曲艺队从 当年抗日时期的“盲人救国会”以及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发展而来,从爱国热情到如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高兴,很自豪。据介绍,胶东大鼓在整个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

3、勒来到烟台,耳濡 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随后,就创作了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只楚庙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咚,咚,咚咚,咚”只楚庙鼓打起来,气势恢宏。庙鼓手舞动槌穗、击鼓开场,边J 边打,击鼓震天如雷声,槌穗飞舞如闪电,节奏抑扬顿挫,表演威武强悍。庙鼓的第二代传人、今年已岁的邹积沅说,只楚 庙鼓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旧社会,敲打庙鼓是村民祭祀祈雨以及赶庙会时必举行的活动如今,庙鼓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介绍,只楚庙鼓主要流传在芝罘区、福山区、开发区一带,历史上以只楚庙鼓、世回尧抬阁-西南村高跷最为盛行,每逢年节相互交流演出

4、,或集中到福建会馆、毓璜顶庙会表演。蓬莱大杆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蓬莱大杆号一亮相,就令人啧啧称奇。行家介绍,大杆号为铜制,无孔无缝,分两节套 一起,长约270厘米,声音高亢、粗犷。几曲演奏罢了,一位号手放下长号,说了声“累死了 ”,让人忍俊不嬲介绍,蓬莱 大杆号这类乐器早在我国宋、金时期已在渔牧民和军队中使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除了这些,还有烟台剪纸现场表演、螳螂拳、 吴氏太极拳,或为民间高手,或为初学少年,一曲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歌在庙会上次第上演。文化就这样渗透在民俗之胶东年俗事历(1)蒸年糕,年年高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 必备的应景食品。以往,

5、主妇们大约自腊月初八后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 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北方的年糕或蒸或炸,多用小 黄米磨粉制成,是以往人们庆丰收的美食。但即使在北方,年糕的口味仍旧因地而异。山东人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京人喜 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而南方的年糕 甜咸兼具。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最早的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人心多好高,谐声

6、制食品,义取年胜年, 籍以祈岁谂。”胶东年俗.事历(2)贴年画讨彩头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如今依然存在。进入腊月临近春节的市场,俗称花花集。我颇有兴致地 前去游逛了几趟,偌大的春联、福贴摊位上,卖年画的只有一家,而且画的种类很单调,与过去花花集上一望无际、琳琅满目 年画种类,可就大相径庭了。在我上小学之前,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空城计以及水浒传、封神 义中的很多情节都已记得滚瓜烂熟,这都是得利于年画的熏陶。记得,小时候过春节时,除了穿新衣戴新帽放放鞭炮之外,就是盼着看新年画了。那时除夕晚上吃了饺子之后,就围坐在张贴一新的年画前,听老人一幅地讲故事。什么狸猫换太子啊,梁山伯与祝英台啊,

7、牛郎与织女啊等等,一出一出,像看幻灯片似的,特别有味。可别小看这 年画,很多历史和民间文学知识,都能令少年终生难忘。站在花花集上,我想念着过往那些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连环画式的年画胶东年俗事历(3)烧芝麻秸聚金银财宝 平常我们习惯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生活蒸蒸日上的景象,但在胶东- 些地方,还有过年烧芝麻秸聚集财宝的习俗。农家在播种庄稼时,特地在田边地角楼上几垄芝麻,芝麻成熟了,晒爆出子粒, 年时炒熟了捣成细末拌好凉菜洒上一些,调剂菜的香味(尤喜拌海蜇),剩下的秸秆带着一串串的皮壳,捆成一捆捆,留着过 好烧,但芝麻秸不是一般的燃料,傍年做什么吃的都很上讲究,过了腊月二十三,就要忙年了:发面、

8、做粘高粱米干饭(年年高)、 隔夜饭、包饺子,三十晚上煮芋头炒花生,芋头母象征聚宝盆满锅,花生象征长生不老。做这些过年吃的时候,都需烧芝麻秸 有多的多烧,没多的烧上一把。烧火也有讲究,老人在灶下烧火,若有人进来,把芝麻秸丢进熊熊的火苗上,口里念叨着:“ 麻秸大张口”,来人马上要回答上:“金银财宝往里走。”来的若是生人(贵人),说出的话更难得,更灵验。这就是所谓的 借贵人的口气,图未来的吉利。胶东年俗事历(4)立春吃春饼苴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 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

9、精巧,每盘直 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 荷叶夹。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 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 实是一种烫面薄饼一一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菊。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 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

10、、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 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 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胶东年俗.事历(5)素窗绽红花过去春节,家家都在窗口上下功夫,把窗口布置得鲜艳如新,很有喜庆的味道。老式的窗都是 白纸封的,过年图吉利,人们便在窗口贴上大红的福寿字,在窗顶上挂一排纸剪的过窗钱,来辟邪、求吉利。后来又出现了十 生肖、五子登科、娃娃喜庆图等名目繁多的窗花样式,并有了专门的剪纸手艺人。窗心位置,人们一般喜欢贴上五子登科窗花 也有的贴上梅花等,四角贴上福、寿字,然后

11、均匀地布置上这一年的吉祥物,狗年贴狗,虎年贴虎。有的妇女更巧,剪两个大 鸡或者两只虎,用线绳拴住尾巴,固定在窗两边,再用两条线绳,各拴住动物的头部,两条线通过一个铜钱的中间,拉到窗外 窗外有一根一米长的伸出去的固定木棍,木棍顶端下垂一根线,线上绑着玉米皮或者树叶子,从鸡头拉出的线绳拴在叶子上。 一刮,叶子活动,拉动线绳带动鸡头抖动,风越大,鸡头越活跃,两两相凑相斗,非常逼真,仿佛在演木偶戏。有时斗得激烈 缠在一起,还得用手掰开它们。窗口上边还得贴上一溜纸剪的过窗钱,绿的红的搭配起来,从外面透过白纸看,朦朦胧胧的, 人生出无限的遐想。胶东年俗事历(6)除陈布新迎大年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

12、节。扫尘节,也叫扫尘日。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一种活动 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扫屋”,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东北叫“大洗(喜)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增 糊窗户,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扫尘节为什么会和辞灶节在同一天呢?传 古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附有三个尸神,如影随行。这三个尸神喜欢搬弄是非,经常在玉皇大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

13、一 漆黑。一次,他们密报玉帝说,人间在诅咒天帝,欲谋反。玉帝大怒,降旨三尸下界查勘,将欲谋反人家的屋檐下,以蜘蛛织 为记号,又命王灵官务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蛛网记号的人家,一律满门斩杀。三尸的行径被灶王爷发现,大为震惊,急忙 灶王奶奶商量了一个解脱办法。他叮嘱人们,在他辞灶上天庭之后,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掸去蛛网,除去污迹,擦净门 把宅院内外收拾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无比欢乐,根本找不到娑 之记号,心中十分惊奇,急忙奏明玉帝。玉帝听后大为震怒,将三尸神永拘天牢,不得再到人间作恶。玉帝还决定,每年腊月 十五日亲自下界视察民间。为了感激灶王

14、爷为百姓除难免灾,也为了迎接玉皇大帝下界视察,所以民间一年一度的大扫除总在 灶节期间进行。实际上,民间春节的扫尘,倒不一定拘泥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譬如莱州习俗,进了腊月门就可以扫屋,但必 选择一个吉日。如果是日不方便扫尘的话,也可以象征性地先扫一下梁头,以后随便哪天都可以扫了。有的人家连扫帚都不用绑, 就用一棵干高粱秸的根子,除扫一下屋内的大梁,也算是扫过了。老百姓认为,过了扫尘节,天天都是好日子,哪天都可以扫 有谚语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杀鸡;二十八,把面发;二 九,快打酒;三十日,包饺子。”在这个腊月“日程表”上,有两天与扫屋有关,

15、足见人们对扫尘节的重视。胶东年俗事历(7)年根儿忙年忙来到年根儿,家家户户都在“忙年”。咱胶东这儿的风俗,一般过了小年,就要开始蒸年 糕,寓意年年高。接下来,就要做花饽饽,大枣饽饽了。在农家,做饽饽是一件很累的活,首先和面就很有讲究。面要调得筋 还要稍微硬一些;然后放到温暖的锅里或炕头上醒面。这样要经过一宿的时间,面才能醒好。再就是揉面。这可是个力气活, 般要让家里的老爷儿们帮着干。在过去,做花饽饽的花是很细心的,红花绿叶,都要搭配得当。另外还要做大枣饽饽,农家又 它“枣眼饽饽”。上锅蒸的时候也有讲究,先烧开锅里的水,然后将醒好的饽饽放进去,再烧25分钟到半个小时。临出锅的时候, 要放放气,从

16、老辈儿传下来的风俗,意思是闺女出嫁后不受气。到了年底,一天忙似一天。蒸完了饽饽,还要包包子,而且要 做,到了正月,就专门吃现成的。腊月二十八九,家家户户要炸面鱼,俗称“炸锅”也有同时炸一些麻花,酥条等。这两天, 街小巷到处充溢着炸面鱼的油香味儿。到了晚上,还要烀猪头,烀猪下货,打猪皮冻,鸡冻等;往年生活条件差,正月里来了 人,猪皮冻也拿上桌,招待客人。大年三十的上午要贴年画,封门对儿,又叫封门。在封门之前,要把缸里挑满水,因为封门 后,就不能再往家里搬东西了。胶东年俗事历(8)一过年要说吉利话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正忙着迎大年。迎年期间,人们不仅要精心准备吃的、穿的、用 等各种物品,就连说话用辞也都要格外用心。为了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以求得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千百年来,胶东民间/ 生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语。譬如,农家蒸大饽饽时,忌说“裂了口”,要说“笑了”;过年(过小年)煮饺子时忌说“破了 要说“挣了”;物件不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