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东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837782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岱山县东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岱山县东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岱山县东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岱山县东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岱山县东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岱山县东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岱山县东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岱山县东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1、东沙工业基地简介2002年中旬岱山县泥峙镇(现为东沙镇)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科学整合劳动力、土地等潜在的资源优势,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打破传统的一乡一镇自我发展的封闭格局,大胆提出在原泥峙、高亭、东沙三镇交界处“金三角”地块构建岱北工业园区的规划设想。2003年5月县委、县政府同意批复成立岱山县岱北工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要求做好岱北工业开发区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及土地的收储工作、招商引资工作等,促进开发区整体发展。岱北工业基地于2003年开始实质性启动,一期规划179亩。为加快工业基地的开发进度,东沙镇政府

2、先后投入700多万元资金用于岱北工业基地的征地和水、电、广电、移动、电信、联通、道路及厂区场地平整等“7通1平”先期基础设施建设,以期筑巢引凤。同时,积极向外进行项目推介、招商引资。并对进区企业实行一站式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管理方式。时至今日,岱北工业基地一期已全部开发,为了使岱山县的经济在“十一五规划”及今后的发展,东沙工业基地的建设刻不容缓。建成后的东沙工业基地对于进一步壮大区域内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进步,对东沙、岱西、岱东、高亭镇的工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进作用,同时还将拉动一片新的家庭企业的形成。此外,岱北工业基地的开发必定会提升人气,汇聚一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3、这将对宫门“金三角”地区成为本岛辅中心建设作出重大贡献。2、东沙新区建设与东沙工业基地的关系岱山县东沙镇于2006年2月编制完成了岱山县东沙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得东沙工业基地开发建设依托东沙新区的启动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现状工兴路已有部分上规模企业和小型企业为基础,环岛公路、沿海环路等贯通之后,交通条件改善,大片盐田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国家的土地政策也不矛盾,较适宜满足岱山、东沙今后工业发展的需求。东沙镇北部海域实施围垦后,将会有约4000亩盐田可作为工业基地开发建设用地,根据岱山县城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东沙为岱山本岛副中心城镇。因此工业基地的开发不仅对东沙镇,对整个岱山县来说

4、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相关规划对岱北工业基地的重视06年起,岱山县十一五规划开始全面启动,“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的构建,对一轴(岱山岛-长涂岛)北部的工业基地给予厚望。第二章 现状概况一、基地概况1、地理位置东沙镇位于岱山岛西北端,北濒岱衢洋,东邻岱东镇,南与高亭、西与岱西两镇接壤。规划区位于东沙泥峙社区北部,高东线、环岛北线作为区内外主要联系交通。2、气候气象风象:东沙镇属北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气候适宜。季风气候明显,13月、1112月以北风为主,48月以东南偏南风为主,910月以东北偏北风为主。气温:年平均气温16.2,最热8月,月均气温27.3;最冷1月

5、,月均气温5.4,年无霜期长256天。降水:年平均雨日133.9天,平均降雨量899.5毫米,每年一、十二月降雨最少,7-9月为全年雨量最多的月份。3、地貌水文本基地用地处于三面环山的海涂冲积平原地带,地势较为平坦,规划范围内用地大部分为盐田。盐田现状地面标高一般为1.21.8米,周围建成区地面标高一般为1.92.4米,局部近山体地块标高可达到3.04.0米及以上(黄海高程)。规划区域内无大河,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潮汐和风浪。潮汐:海域潮汐为不正规半日潮,近岸潮流基本呈东西往复流,多年平均潮差2.31米,最大潮差4.83米,20年一遇的最高潮位为3米。风浪:岱山外海海域受大风影响或台风过境时,风

6、浪较大,最大波高3米以上;近海海域由于有众多岛屿形成的天然屏障,风浪相对较小,最大波高2米以下。4、防自然灾害本区防自然灾害主要有两方面:防风:规划区属于北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是冷暖空气经常交汇的地方,气候比较复杂,尤其在夏秋季,台风(热带风暴)活动频繁。影响境内大风主要有冷空气影响的偏北大风、低气压大风、雷雨大风以及台风产生的大风。地震:根据地震历史资料和国家建委颁布的有关文件,岱山县是全省的地震高烈度区(),列入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二、用地生态评价1、用地生态资产评估根据生态资产价值的高低,结合东沙工业基地及周边环境的自然生态现状,可以将该区生产资产进行分区,具体划分以下三个等级

7、:一是自然生态价值的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是指基地周围的自然林地和滩涂。二是生态资源价值一般的区域:主要是盐田和耕地,人工开发的强度较低,仍然保留一部分自然属性,对自然生态具有一定的贡献。三是城镇建成区:建成区范围内为人工环境,自然生态价值最低。对东沙工业基地发展来说,减少对基地周围生态资源价值较高区域的占用,将有利于城镇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2、生态适宜性评价通过对规划范围及周边环境各种生态因子的分析,我们将本区及周围可能涉及到的本次规划用地划分为控制建设区、引导建设区和优先建设区三类。可作为未来东沙工业基地产业和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的指南。控制建设区主要分布在余燕线以东的山体及附近用地,该地区

8、生态植被良好,建议已有村落逐步改迁,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特色。引导建设区主要分布在台风乐园西南的滩涂养殖区。优先建设区主要呈面状分布在东沙新区规划范围以北、滩涂养殖区以南的盐田。三、规划期限、规划范围规划期限:2006-2020年近期启动区块:2006-2010年规划范围:位于东沙新区北部,环岛路以北、拷门养殖场以南,规划中环岛北线从基地南部穿过,高东线从基地西部穿过。规划区用地基本呈方形,南北宽约1800米,东西宽约2300米。基地内部现有土地大部分为盐田,有大量卤水形成的水塘,局部有小水渠贯通。基地内地势平坦,建设条件较好。规划范围面积384.51公顷,启动区块54.13公顷。四、周边规划情况

9、在岱山县东沙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本基地南部为泥峙社区用地,东部为山体,西部隔山与东沙古镇相望,北部为水产养殖基地。根据用地条件和周边环境影响分析,本基地既作为岱山本岛的北部重点工业区,同时也与泥峙社区紧密联系,整体开发建设的框架在道路和功能、相关设施上要与东沙新区进行衔接。第三章 发展规划一、功能定位1、上层次规划的要求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岱山县城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东沙为二级城镇,工贸型重镇。在本岛规划中,形成高亭和东沙两大重点区域,高亭为全县的经济中心,东沙是岛内次中心镇区。在本岛产业布局中,东沙工业区是本岛重点的两个工业区之一。东沙城镇空间布局发展研究的要求根据城镇空间布局发

10、展研究的要求,东沙城镇的功能定位是:以工业为主导,以旅游为经济增长点的生态人居城镇及岱山本岛副中心城镇。岱山县东沙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根据岱山县东沙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2)的要求,规划基地将作为工业用地与新区其他用地进行开发建设。2、区位条件规划范围位于东沙新区东部,环岛北线从南部穿过,沿海环路从北部穿过,高东线南北穿越基地,交通条件优越。此外,东沙新区居住用地多集中与环岛北线以南,能够为启动区块早期开发提供较好的配套服务,区位条件比较好。3、发展优势条件区位条件较好:规划区块距岱山县城仅20分钟车程,现状用地周围已经有一定的公路联系,环岛公路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工业基地与岱

11、山县城的联系。基地处于海岛,享有海岛良好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海岛的风貌特色,具有先天拥有稀缺资源的优势。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东沙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玩具、汽配、微电机等产业集群,其中岱美公司、永乐公司年销售收入已突破亿元,产业发展具有自身一定优势特色。现状用地状况基本为盐田,几乎没有动迁量,土地开发成本较低。4、发展劣势条件现状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缺乏,该区域基本处于待开发阶段,发展工业基地所需要的水、电、通讯等基本设施都没有建设,存在着道路网密度偏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低等问题,落后的配套设施与工业基地快速发展要求不匹配,前期的市政配套投入较大。汽配、微电机等产业工艺等对岛域环境有一定影响

12、。岱山岛域其他工业基地开发对本地产业发展有一定错位竞争的要求。5、功能定位东沙工业基地是以发展汽配、玩具、微电机等综合性产业为主,结合发展科研、市场、展示等内容的现代化工业新区。二、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以“结构调整、机制创新”为基本方向,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两大动力,突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与产业创新孵化两大功能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优势的规模企业,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知名品牌,集聚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汇聚一批创业人才,着力构筑以特色产业集群为主导、现代化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把东沙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岱山县发展

13、新型产业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示范区。2、基本方针坚持产业结构优化主导、适当差异性竞争。坚持把产业结构优化摆在首要位置,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启动区块加速汽配、玩具、微电机三大传统行业提升、联合、嫁接、转轨步伐,努力建立起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各占一定比例的产业格局。后续区块通过大力发展盐化工、海洋化工等产业,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并且与岱山县其他产业园区竞争中,要将资源集中配置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快速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坚持走规模化道路。坚持把引导中小型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迅速做大产业规模,作为增强工业基地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把培育规模企业作为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

14、途径,进一步制定完善规模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大企业、优势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优秀企业家集中,实现快速裂变扩张。在做好扶优扶强的同时,高度重视企业梯队建设,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壮大家庭工业队伍,特别是要扶持好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中小企业。坚持形成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把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能级的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在科学规划布局和产业空间集聚基础上,大力引导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积极发展孵化器、培训、物流等配套服务产业,构筑完整产业链,形成以基地为载体、骨干企业为支点、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集群。

15、坚持企业家的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企业家队伍培训,提升企业家素质,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具有较强经营决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的民营企业家队伍;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管理中培育企业现代化经营理念,引导、激励员工,规范员工行为,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不断拓宽引才渠道,积极创新引才方式,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企业采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等灵活方式,引进高层次或迫切需要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要注重外地劳动力的引进与管理,与省外劳动力富余地区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满足启动区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要努力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职工培训中心和成校的作用,采用“订单式”培训模式,培养一批能满足启动区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员工队伍。坚持以制度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制度创新要满足工业基地内部产业发展需要,改革政府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树立分类服务管理的理念,突出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支持企业孵化器发展,培育和引进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或国内著名投资公司;鼓励建立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3、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完成工业基地启动区块开发,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与创新能力强劲、基础设施完备、辐射带动作用广泛的产业园区,成为岱山县一流的产业园区。主要预期发展指标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