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835682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州六月荔枝丹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州六月荔枝丹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州六月荔枝丹公开课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教学目标:1、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2、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3、品味文艺性说明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艺性说明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过程:一、 导入很久以前的一天夜晚,突然狂风四起,一位仙姑从天而降。她到各名城游玩以后,来到广东增城县西园,看这里山清水秀,就在一棵树上坐了下来,并在树上睡了一会。东方发白了,她又返回天宫。因为她走时慌慌忙忙,竟把身上的一缕绿色丝挂在树上忘了带走。第二年,这棵树上竟然长出了肉厚汁多、清甜可口的佳果。因为这佳果是仙姑“离枝”而去结下的,人们就给它取名叫“荔枝”。荔枝是我国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种水果,也是我们入夏时常吃

2、的水果之一,请仔细观看图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推荐荔枝。(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曾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璋先生一生坚持学习与写作,在八十多岁时,仍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南州六月荔枝丹”语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

3、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文章,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三、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 齐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见学案) 2、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分别介绍了荔枝的哪些内容。注意每段的关键句子,找出关键词来归纳各段段意并划分段落、层次。 3、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四、精读课文,深层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来加以说明。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小组组长记录讨论要点,并代表本组发言。明确: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举例子。这些例子有来自史籍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陀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有来自现实的,如“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举例子,可提高文章的可信度,增强说服力。打比方。如说明荔枝的形状时,“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稀奇的品种时说“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作者把一个一个的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在这些生动的比喻中,荔枝变得形象可感,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列数字。在介绍荔

5、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时,都运用了数字。通过数字可获得对荔枝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引用。文章引用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征引资料共二十余条,指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从唐、宋、明、清而至于今。资料详实,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五、品味文艺性说明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文中哪些地方引用了诗词典故?请找出来,体味其活泼的文字,浓浓的文学意味。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文章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这七个字既点出荔枝的产地、果实、成熟的时间,又描摹了荔枝的主要特征之一:果实呈红色。引用古代诗歌中的名句,使

6、标题具有文学情趣,符合科学小品的特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诗文连用四个比喻,写出了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肉膜质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引用来对荔枝形态做总的说明,起总领全文作用。文字优美简练,富有诗情画意。“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分别出自郭明章荔枝诗、北宋邓肃的看荔枝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荔枝绚丽的颜色。明代徐火勃有咏荔枝膜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夸张地写出了吃毕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的情景。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嘲讽李、杨奢侈腐化的生活,作者引用此诗,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引用徽宗诗“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引用文征明诗“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来介绍荔枝的移植情况。引用苏轼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指出我们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使其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六、 小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请同学们背诵文中所引诗句,体味它们的表达效果。七、 作业完成高效全能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