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课程设计3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831332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换热器课程设计3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换热器课程设计3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换热器课程设计3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换热器课程设计3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换热器课程设计3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换热器课程设计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热器课程设计3(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换热器课程设计目录1 设计任务书41.1 设计任务41.2 设计项目41.3 设计图42 设计说明书42.1换热器的选型42.1.1 列管式换热器42.1.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52.1.3 浮头式换热器52.1.4 U型管式换热器62.1.5 填料函式换热器62.2换热器内冷热流体通道的选择62.3流体流速的选择72.4换热管的选择72.5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初步确定83工艺计算93.1确定总传热量93.2确定冷却剂的流量103.3有效平均温差103.4管内空气侧传热系数hi的计算103.5管外水侧传热膜系数的计算113.6总的传热系数的计算123.7换热器所需要的管子数n123.8设计计算的校核

2、124设备计算及选型144.1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方式144.2管程分布与管子排列144.3分程隔板的连接144.4管板与壳体的连接144.5折流挡板144.6拉杆155 机械设计5.1壳体壁厚155.2水压校核155.3管板参数165.4折流板的计算165.5接管与管法兰175.6封头设计185.7支座设计186设计计算结果汇总表187设计总结19参考文献20符号说明 211设计任务书1.1设计任务 原始数据: 1)空气处理量 :体积流量Vh=20000 m3/h 操作压强 :1.3Mpa(绝对压)空气进口温度 :270 出口温度 :50 2)冷却剂 :常温下的水水进口温度: 25 出口温度:

3、 75 1.2设计项目1)确定设计方案,确定冷却器型式,流体流向和流速选择,冷却器的安装方式等。2)工艺设计:冷却器的工艺计算和强度计算,确定冷却剂用量,传热系数,传热面积,换热管长,管数,管间距,校对压降等。3)结构设计: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方式,管程分布和管子排列,分程隔板的连接,管板和壳体的连接,折流挡板等。4)机械设计:确定壳体,管板壁的厚度尺寸,选择冷却器的封头、法兰、接管法兰、支座等。5)附属设备选型。1.3 设计图 1)主体设备图 2)平面布置图 3)工艺流程图2 设计说明书2.1换热器的选型本设计任务是利用冷流体(水)给热空气降温。利用热传递过程中对流传热原则,制成换热器,以供生

4、产需要。 选择换热器时,要遵循经济,传热效果优,方便清洗,复合实际需要等原则。不同的换热器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换热器的选择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换热流体的腐蚀性及其他特性,操作温度与压力,换热器的热负荷,管程与壳程的温差,检修与清洗要求等。而列管式换热器在生产中被广泛利用。它的结构简单、坚固、制造较容易、处理能力大、适应性大、操作弹性较大。尤其在高压、高温和大型装置中使用更为普遍。所以首选间壁式换热器中的列管式换热器作为设计基础。2.1.1 列管式换热器 在化工企业中列管式换热器的类型很多,如板式,套管式,蜗壳式,列管式。其中列管式换热器虽在热效率、紧凑性、金属消耗量等方面均不如板式换热器,但它却具

5、有结构坚固、可靠程度高、适应性强、材料范围广等特点,因此成为石油、化工生产中,尤其是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形式。列管式换热器主要有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填函式换热器和U型管式换热器,而其中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由于结构简单,造价低,因此应用最普遍。2.1.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操作简单、便宜。最大的缺点是管外侧清洗困难,因而多用于壳侧流体清洁,不易结垢或污垢容易化学处理的场合。当壳壁与壳壁温度相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致管子扭弯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整个换热器,因此,一般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图为具

6、有温差补偿圈(或称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一般这种装置只能用在壳壁与管壁温差低于6070和壳程流体压强不高的情况。壳程压强超过6105Pa时,由于补偿圈过厚,难以伸缩,失去温差补偿作用,就应考虑采用其他结构。2.1.3 浮头式换热器 用法兰把管束一侧的管板固定到壳体的一端,另一侧的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当前两侧传热介质温差较大时,不会因膨胀产生温差压力,且管束可以自由拉出,便于清洗。缺点是结构复杂,造价高。2.1.4 U型管式换热器 此类换热器只有一个管板,管程至少为两程。由于管束可以取出,管外侧清洗方便,另外,管子可以自由膨胀。缺点是U型管的

7、更换及管内清洗困难。 考虑到换热器管壁与壳壁温差不超过50 ,而且应用广泛,操作简单、方便。用水冷却氨气不易结垢,所以选择带有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2.1.5 填料函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的结构如图1-4所示。其特点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采用填料函密封。管束可以自由伸缩,不会产生因壳壁与管壁温差而引起的温差应力。填料函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较浮头式换热器简单,制造方便,耗材少,造价也比浮头式的低;管束可以从壳体内抽出,管内管间均能进行清洗,维修方便。其缺点是填料函乃严不高,壳程介质可能通过填料函外楼,对于易燃、易爆、有度和贵重的介质不适用。2.2 换热器内冷热流体通道的选择 冷

8、、热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的一般原则: 1)不洁净或易结垢的液体宜在管程,因管内清洗方便。 2)腐蚀性流体宜在管程,以免管束和壳体同时受到腐蚀。 3)压力高的流体宜在管内,以免壳体承受压力。 4)饱和蒸汽宜走壳程,因饱和蒸汽比较清洁,表面传热系数与流速 无关,而且冷凝液容易排出。 5)流量小而粘度大的流体一般以壳程为宜,因在壳程Re100即可达到湍流。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流动阻力损失允许,将这类流体通入管内并采用多管程结构,亦可得到较高的表面传热系数。 6)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宜将表面传热系数大的流体通入壳程,以减小热应力。 7)需要被冷却物料一般选壳程,便于散热。 综上所述本冷

9、却器的管程走压缩后的热空气,壳程走冷却水。热空气和冷却水逆向流动换热。 (1)因为热空气的操作压力达到1.3Mpa,而冷却水的操作压力取0.2Mpa,如果热空气走管内可以避免壳体受压,可节省壳程金属消耗量; (2)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两流体的的温度差较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者宜走管间,因壁面温度与对流表面传热系数大的流体温度相近,可以减少热应力,防止把管子压弯或把管子从管板处拉脱。 (3)热空气走管内,可以提高热空气流速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因为管内截面积通常比管间小,而且管束易于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2.3流体流速的选择 流体在管程或壳程中的流速,不仅直接影响表面传热系数,而且影响污垢热阻,

10、从而影响传热系数的大小,特别对于含有泥沙等较易沉积颗粒的流体,流速过低甚至可能导致管路堵塞,严重影响到设备的使用,但流速增大,又将使流体阻力增大。因此选择适宜的流速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经验,表1及表2列出一些工业上常用的流速范围,以供参考。表31列管式换热器内常用的流速范围 表32不同粘度液体流速 查阅化工原理(上)1P201表49 可得到,热空气的流速范围为530 ms-1;冷却水的流速范围为0.21.5 ms-1。初步选择:热空气的流速为10.0 ms-1, 冷却水的流速为0.5 ms-1。2.4换热管的选择 选用较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提高流体的对流给热系数,并使单位体积设备中的传热面积增大,

11、设备较紧凑,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少,但制造麻烦,小管子易结垢,不易清洗,可用于较清洁流体。大管径的管子用于粘性较大或易结垢的流体。 我国列管式换热器常采用无缝钢管,规格为外径壁厚,常用的换热管的规格:192,252.5,383。在此项目设计中选择换热管的规格为252.5碳钢管2.5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初步确定 管内流体(空气): 体积流量:Vh=20000m3/h=5.56m3/s(标准状态) 进口温度:t1=270 出口温度:t2=50 操作压力:Ph=1.3Mpa 设计压力:Pdh=1.4Mpa 管外流体(冷却水): 进口温度:T1=25 出口温度:T2=75 操作压力:Pc=0.2Mpa 设计压力:Pdc=0.3Mpa 空气物性: (1)空气的定性温度 : (2)空气的设计压力:Pdh=1.4Mpa 查阅化工原理(上)1的附录三(P268):干空气的物理性质(101.33Kpa)和附 录七,运用内插法: (3)导热系数:h=0.03637 Wm-1-1 (4)粘度:h=2.45x10-5Pas (5)定压比热容:Cp,h=1017J/(K) (6)密度校正h=1.2931.293(1.4MPa/0.101MPa)273/(273+160)11.30 kgm-3 冷却水的物性: (1)冷却水的定性温度 : (2)冷却水的设计压力:Pdc=0.3Mpa 查阅化工原理(上)1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