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827191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程 杰从江南到塞北,从果实到鲜花,从寒食节的粥香,到杏花村的酒暖,从农家望杏的耕种及时,到长安杏园的春风得意,杏在传统文化里的身影,可谓是乡土中国的逶迤画卷、千古文人的心路阡陌。时至今日,杏花依然摇曳在水郭山村的酒旗里,守候在清明时节的江南春雨中我国是世界杏资源最大、最古老的起源中心,杏与桃、李一样,是我国最家常的果树,分布极其广泛,有着悠久的种植和利用的历史。杏的果肉可以鲜食,果仁又是重要的药材,木材质量也好,具着丰富的经济价值。杏又是花、果兼利型植物,鲜花的观赏价值比较鲜明,历来广受民众喜爱。因此与我们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对我们民族物质和

2、精神生活都有所贡献,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迹,产生了深厚的人文意义。我们这里沿着历史的大致足迹,对杏既杏花这一自然生物在我国文化中的丰富姿影和深厚意义做一个粗略的巡礼和研味。栽培起源:四月,囿见有杏1992年河南驻马店杨庄出土了夏代的杏核,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杏”字。先秦至秦汉之际的礼记、管子、山海经等文献多次记载了杏的分布和食用情况。其中礼记夏小正主要反映夏朝的历法节令,有“正月,梅、杏、柂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花信和果期,指明杏是园囿之物,可见杏在我国明确的园艺栽培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各类上古典籍均将桃、李、杏并提,也反映了人们对杏之生物和园艺特征的清晰认识。到了汉晋时期,黄帝

3、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已将杏与桃、李、枣、栗一起并称“五果”,杏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果树品种之一。分布:从“北土春来气未和,梅花开少杏花多”到“杏花春雨江南”杏为落叶大乔木,适应性较强,耐旱,耐寒,耐瘠薄,各类土壤均能生长,与桃、李、枣一样,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如今一般认为杏的分布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栽培较少。但在我国古代方志中,南方各省区极少有明确不宜杏的记载。即便如古人认为“杏花绝产”的福建,所属州县仍有不少产杏的信息,如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福州府、建宁府、邵武府、福宁州土产中都有杏。广东也称无杏,但顺治阳山县志、康熙龙门县志、同治连州志都记载当时或曾经产杏。广西、贵州、云南多属山区、高原,杏

4、的分布更为普遍。杏极不耐涝渍,花期也不耐25以上的高温,在温润、干燥的黄河流域生长最为适宜,因此在淮河、秦岭以北分布尤为普遍,生长也较良好。与梅树不耐低温,主要分布在南方,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古人即有“南梅北杏”之说,明徐有贞次韵酬孙孟吉见寄之作“北土春来气未和,梅花开少杏花多”的诗句,所说即是这种情景。这一区域特色,使杏在我国社会、文化重心偏倚北方的周秦、汉唐时期,即奠定了较为重要的园艺和文化地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迹。而另一方面,杏在南方的分布也是普遍的,至少在江淮、江南地区以及西南的川、渝地区是极为常见的。三国时董奉治病救人,约以治好后种杏五株为

5、报,年复一年,治愈者种下的树形成大片杏林,此事就发生在江西庐山。到了中唐以后,随着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社会人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的杏花风景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杏与江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唐代诗人杜牧寓言“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北宋诗人寇准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都是较早歌咏江南杏花风景的诗句。到了元明时期,杏花已以成了人们心目中江南地区的经典风物,江南地区的杏花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传诵,其势头逐渐盖过北方。元人虞集著名的诗句“杏花春雨江南”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感觉。人们观赏态度上的这种“趋炎附势”,有着宋元以来社会形势、区域格局、

6、审美感觉和文化心理上的复杂因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杏之生物资源分布的广泛性、普遍性。除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即今闽、粤、桂、琼四省生长不蕃外,在我国从塞外至江南,从西部高原到东部沿海,杏都是较为常见的果树。实用价值:切近民生日用的生活气息和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发展态势杏的经济价值极为丰富,在我国人民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齐民要求说“杏实大而甜”,颜色正黄或红,可以鲜食。早在先秦,礼记即将杏与枣、栗、榛、柿、瓜、桃、李、梅等一起列为宴享和祭祀的食品。汉以来有了杏脯、蜜渍青杏等制作加工方法。杏不仅鲜食,还可捣烂果肉,薄涂在布帛上晒干,制作“杏油”、“杏

7、麨”等干粮,掺入谷物面粉中食用。杏之鲜果不耐饯造,收获后难以贮存,这种果肉晒制干粮的方法,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杏仁也是杏的可食部分,主要用于入药。杏仁入药大约起于秦汉,神农本草经记载“杏核,味甘温,生川谷,治咳逆上气”。中医认为,杏仁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是治疗外感风寒、咳嗽气喘、痰吐不利、胸闷不舒、肠燥便秘等症的要药。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麻黄汤、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经典古方都以杏仁为主药,用量较大,一般都数十颗,多至一斤。两千多年来,发挥的医疗作用不难想见。以杏仁碾磨、粉碎为粥,始见于西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即有杏仁研细煮粥一法,稍后齐民要术称:“杏子仁,可以为粥。多收卖

8、者,可以供纸墨之直也。”可见当时食用已较普遍。杏酪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谓酪,即俗说的浆,类似于今天的豆浆一类。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煮杏酪粥法”,最初可能是寒食节令食品,因杏、麦家常多有,实际也应是民间常用的粥食。杏叶也可食用,是救荒之物,可炸食充饥。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虽然杏被列入“五果”之一,但自古种植规模有限,明清以前未见有大面积种植的记载,也未形成知名的产区。诗经涉及植物近150种,但未见有杏。这都可能与杏之品种驯化、改良较为缓慢有关,古籍中很少称赞杏果是美味佳果,而医家关于杏“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唐慎微证类本草)的说法却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杏远不是上佳食品,而是救荒

9、疗饥,应急活命之物。杏实的这种平实、朴素乃至有几分粗劣、低贱的品质,使其远离富贵、奢华的氛围,包含着更多平民大众的实用意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也都呈现着切近民生日用的生活气息和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发展态势。杏树木材坚韧,纹理紧密。上古时就是流行的取火用材。西京杂记记载“文杏,材有文彩”一种,是建造宫殿的良材,唐代诗人王维辋川别业中有名叫“文杏馆”的建筑。野杏的材质更为坚硬,清人查慎行人海记记载:“山中有野杏树,枝干多被野烧所焚,其根坚韧,入土不烂,有花纹而香,以为笔架及小香几,玲珑可爱。”清朝宫庭多用野杏蟠屈老根制作器具,极富工艺价值。人文意义:由果实向花色转变,由高雅向卑俗跌落先秦至汉唐,人们

10、对杏的关注更多在果实和木材,相应的文化意义主要围绕树木,尤其是果实展开的。这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人们总是先关注实用价值,然后才是审美及其他。比较著名的有这样三段掌故:一是庄子渔父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本指缁帷中的高地,到北宋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根据庄子这段故事,在大殿前特修一讲坛,“环植以杏”,名为“杏坛”。从此杏坛之名逐步显要起来,成了儒家圣尊、儒师讲坛的一个标志。二是晋葛洪神仙传记载,庐山有位董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医家“率以董仙杏林为

11、美谈,亦有以为称号者”(元胡天游傲轩吟稿)。杏林成了治病救人,妙手回春之医家的象征或行业代称。三是南朝任昉述异记,南海有杏园洲,多杏树,人传为神仙种杏处。汉时曾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日,食杏故免死。前一条故事中的董奉,不仅医术高明,后世也进一步塑造成隐居山林,修炼得道,长生不老的仙人。杏也就与仙人羽士相联系,唐人说到神仙道士居处,多以桃、杏作标志,如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何处深春好,春深羽客家。芝田绕舍色,杏树满山花”。这些早期故事涉及的都是杏树、杏林和杏果,相应的象征则是儒者、仙家、隐士,还有医家,都是身份高雅、道义鲜明、地位重要的人格形象,属于比较高雅的角色,这与宋以后杏花多被视

12、为乡土、凡俗之物大异其趣。杏的文化形象与桃一样,在唐宋之间明显有一个由果实向花色,由高雅向卑俗转变、跌落的过程。这是我们把握杏的人文意义时,要特别注意的。文学、艺术中的杏花: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杏花在我们文化中出现时间较早,前引夏小正中即有杏花物候的信息。虽然说的是花,但关注的仍是实用之义。真正从审美的意义上关注杏花,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首先出现在园林中。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上林苑中植有文杏、蓬莱杏,可能仍主要意在赏果。晋潘岳闲居赋描写自己的庄园环境:“竹木蓊郁,灵果参差。梅杏郁棣之属,繁荣丽藻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这是文人私园植杏之始,着眼已在鲜花。唐长安曲江有杏园,杏宋徽宗艮岳有杏

13、岫一景。南宋向子諲芗林别墅有“文杏坞”一景,杨万里故园“三三径”一景中植有杏花,可见杏花已是公私园林常用花卉。其中有一些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元时燕京(今北京)上东门外董宇定植杏千株,号杏花园,文人多携酒往游,题咏颇丰。元明之际,苏州雍熙寺后范周居所范家园杏花比较有名,成了当地春游之首选胜地。明正统间大学士杨荣宅第杏园、清乾隆中山西大同西郊王家园杏花也为文人所看重,春末良辰多携酒往游。杏的著名产地不如梅、桃等果树常见,三国时魏郡(今河北魏县、元城一带)以产“好杏”著称,今河北省仍是我国产杏大省。明清时陕西神木杏花滩、山东宁阳杏岭,尤其是北京西郊香山有大片连绵杏林,都是当地著名的风景旅游资源

14、。关于园林种植方式,元居家必用称“杏宜近人家栽,亦不可密”,明王世懋学圃杂疏说“杏花无奇,多种成林则佳”,文震亨长物志认为杏与桃都宜于成片种植,宜于远望,观赏要及时,“杏花差不耐久,开时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这些品说,包含了园艺种植和风景观赏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文学作品中杏花的出现要稍迟些。第一首描写杏花的专题作品是南北朝诗人庾信的杏花诗,这比桃、梅、荷的专题咏物诗出现都要迟。唐朝长安新科进士放榜后例行杏园宴会,成了当时一大盛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大大提升了杏花的知名度,促进了文学描写的兴趣,此后相关作品才逐步多起来。唐代诗人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是最为欢快的春游召唤

15、。北宋诗人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则是对初开之景最为生动简练的勾勒。相传杜牧所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最富田园风情的节令歌吟。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是最为坚定的品格寄托。而南宋诗人陈与义临江仙“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则可以说是最为潇洒的情趣写照。类似的名篇佳句不胜枚举,构成了我们民族杏花审美的生动情景和经典话语。杏花入画的脚步比较正常,中晚唐花鸟画兴起,杏花就是其中的大宗题材。仅就宋人宣和画谱所载,五代徐熙有折枝红杏图、折枝繁杏图、牡丹杏花图,北宋赵昌有杏花图、绯杏图,吴元瑜有杏花锦鸠图、松梢杏花图等。透过这些画题,不难感受到杏花受欢迎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杏花花头繁密、花色浓艳,当时便与牡丹、芍药、海棠一起视为“富贵”之象。这在花鸟画中形成传统,繁杏图、红杏图之类花鸟工笔着色图,多有荣华富贵的寓意。当然也有其它的取材和立意,如宋以来流行的杏坛图、宋徽宗杏花村图、赵孟頫杏花书屋图、明谢环杏园雅集图、唐寅杏花仙馆图之类,题材上多属人物画,立意则更多主流文人的高雅情趣。杏花题材的乐曲,著名者有杏花天、青杏儿(也作青杏子),顾名思义,前者最初当是歌唱春天,后者或描写青杏,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美感情趣:色香、神韵、风姿、节令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