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82552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论语原文译文通用11篇论语原文译文 篇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别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译文】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说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论语原文译文 篇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2、。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可以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假如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发动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非常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评析】

3、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答复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对孔子非常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论语原文译文 篇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注释】 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译文】 颜渊感慨地说:“教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沉;看着就在前面,突然却在后面。教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论语原文译文 篇4子曰:“假设圣与仁,那

4、么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那么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 抑:只不过是。云尔:这样说。【译文】 孔子说:“假如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进步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那么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论语原文译文 篇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教师,也不同他谦让。”【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犯教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教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那么。论语原文译文 篇6子曰:“二三子

5、(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论语原文译文 篇7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注释】(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

6、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答复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刚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论语原文译文 篇8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注释】(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yin乱的行为。(2)说:音yu,同“悦”。(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快乐。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

7、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假如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论语原文译文 篇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注释】(1)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8、”【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论语原文译文 篇1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讨论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一那么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

9、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教师了。”这那么讲的是学习方法。3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考虑,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那么也是讲的学习方法。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这那么讲的是学习态度。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

10、此赐给他文的谥号。”这那么讲的是学习态度。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假如自己也有,就改正。”这那么讲的学习态度。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翻译:孔子说:“教诲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

11、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这那么讲的是教诲方法。论语原文译文 篇11【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展统治,即“德治”。(2)北辰:北极星。(3)所:处所,位置。(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假如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

12、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那么。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局部,说明儒家治国的根本原那么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原文】22 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粹”,一解为“直”,后者较妥。【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粹。”【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化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

13、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那么而提出的。【原文】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2)齐:整齐、约束。(3)免:防止、躲避。(4)耻:羞耻之心。(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

14、只能使人防止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无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注释】(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

15、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可以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进步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那么交融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到达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交融,自觉地遵守道德标准,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原文】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