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82256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1006字)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_。_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_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_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_内涵,挖掘_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_的重点。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2、,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第五小节,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讲到宋庆龄舍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

3、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整篇课文,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这一教学环节我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_的主要内容,体会_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中心。遗憾的是,由于我在教学中还没完全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

4、的热情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2(1333字)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一、朗读教学是短板。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来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二、课堂教学教过了。在教学中自己的思

5、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习课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来提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教学过程不敢放手。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文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课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

6、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课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

7、教学思路。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平时的上课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课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课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课还可以

8、这样上,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1454字)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_。_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_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_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_内涵,挖掘_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课上,我以樟树的两大特征展开讨论,一是外形特征蓬蓬勃勃,让学生自由品读第四

9、自然段,并且从词句中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如“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并配以语言文字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大量的说话联系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到了樟树生机勃勃的魅力。另一特征为内在品质香气持久,让学生品读句子,寻找表现香气持久的词句,但中间的环节设置地啰嗦,枝干太多,导致课复杂,条理不清晰。我大可以大刀阔斧地一个总问题“哪些句子描写了樟树的香气持久?”从而引领第5自然段的学习,这样思路更清晰。这一堂好课准备的过程亦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会了自己独立备课,独立思考,深思课文的重难点的把握,学会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作文,也能够强调课堂语言点的训练。但不足

10、之处仍有很多:1、不能够抓住课堂的生成,只会呆板地照教案宣讲。前段日子听了杨校的菊,觉得真是灵动极了,而自己的课堂始终只会中规中矩的,没有一丝变化。学生回答问题时,立刻抓住时机看教案;学生朗读时,也在看教案;学生欣赏图片时,仍在看教案?始终没有一刻在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回答,没有感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只在关注下面的预设是什么?这样的课堂离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相差甚远,这也是功力不够的原因啊。多锻炼、多学习也许才能改掉这个以自己为主的毛病。2、教学设计啰嗦,不能大刀阔斧。这是我的“老毛病”。这一堂课,本来是清晰的三个环节:“哪里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哪里体会樟树的香气驱虫?”,“体会樟树与宋庆龄

11、的关系”,可我偏偏舍不得这个,又舍不得那个,导致一堂课“五彩斑斓”,如绞在一起的丝线,让人觉得纷乱。记得上一次镇新秀槐乡五月也是一样,每一句话都要去分析,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上到后来自己都只能苦笑了,时间如何把握?重难点如何突出?以后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大刀阔斧,潇洒一些,该放手时就放手。3、细节的把握不够。板书的设计方面,师傅课后一听就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了。本来还自以为是,觉得这板书可是费了一些功夫才思索出来的,可是“香气持久”并不能反应出段5樟树的特点,反而是师傅的“香气驱虫”一下概括了两大特点。并且樟树与宋庆龄的特点颠倒放置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确实,许多细节能够抓住,却被自己

12、放过了。多花些时间,让课堂精益求精,是自己需要做的。写在最后:跌跌撞撞之间,做老师两年了,写教学反思时,一时兴起,翻看了以前三篇教学反思。从刚进校的金子到荷花再到后来的九寨沟,一路上成长了许多,令自己觉得欣慰,翻看刚进校时的金子教学设计,不自觉地笑了,因为在成长。现在比以前好,就好。以后也要比现在好。在跌跌撞撞之中,继续努力成长。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4(530字)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_。_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_内涵,挖掘_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凭借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

13、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本课的第五自然段,是_的重中之重,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贵品质。学习这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品质,进而启发学生将“樟树”与宋庆龄紧密地联系起来。引领学生找出樟树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质的相似之处。由于学生平时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很浅显,文中也没有做详实介绍,因此对人物形象较为模糊,更不用说具有怎样的伟大品格了。教学中,我借助收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使学生对宋庆龄高雅气质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她的坚强不屈的品质。整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表面是写樟

14、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5(1768字)一、上课时的感觉因为很少带时间上课,全都凭感觉,平时上公开课时总是让别人提醒,今天想靠自己,于是边上课就边看时间,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直在想:天,今天的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于是赶紧加快步伐,能省的全省。可是当我布置好孩子们写字时,突然想起是两点五十下课,当时第一感受就是,糟糕:我怎么把时间搞错了!于是懊恼:在学生用词串概括全文时,我可以多请几个说的,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时,我会反复引导孩子们把第五节中的几个长句读通读顺。赶紧又想:我该怎么补救

15、?可左思又想,也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最后只得总结全文来补救,不过在梦轩和彭校长看来这显然是个败笔,是画蛇添足。课后谈到这事,彭校长说:“老教师了,还犯这样的错误?”心中一紧,是啊,老教师了连课的时间都把握不好,怎么可以?于是想想,好象也不是这样的,应该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再加上很少上课看时间的,也从来都搞不清,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只听学校铃声。今天一看,就闹出这样的大问题来了。以后得记着每一节课的上下课时间,这样也许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二、备课时的想法课的结构,在备课时已经易稿几次,每一次都在想怎样把宋庆龄的介绍放进去。是放在第一课时好,还是第二课时好?还是一半放在第一课时,一半放在第二课时?放在第一课时,是放在前面前好,还是放在后面好?第一稿是放在后面的,后来放到了前面,后来又翻了翻,最后决定还是放在前面。刚才在回家的路上想,我刚才的课上放在前面,达到了要达到的要求,即引起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这一点可以从孩子们再读课题可以感受到。可是这时引导学生读课文,等孩子们读通课文后,那种感觉又没有了,显然又没有达到我要的效果。于是就想大应该还放到后面,在孩子们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以及外国友人对她的赞誉,引发学生对她的崇敬之情后,立刻回到课文,回到课题,回到孩子们提的问题上来,留下下一节课的问题,这样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