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里的教育思想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814868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里的教育思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记里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和中庸也都是出自礼记。这三篇文章都同样精彩。学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当今的老师们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很多知识,而不顾 学生能否消化,他们向学生讲的那些大道理,仅仅是照本宣 科而已,根本不是老师自己心里真诚的想法,却要强迫学生 去接受它。像这样进行教育,必然会让学生学得不明不白, 而且怨恨自己的老师。学得很苦,却又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即使勉强修完学业,也会很快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这不正是当今应试教育的生动写照吗?今天的学生们 咬紧牙关,熬完高中,高考一结束,就恨不得马上和过去一* 刀两断,他们抛弃学业的手段,相比两千年前,更是推陈出 新,登峰造极了。

2、你看,我们高考刚刚结束,各地的学生们 都会不约而同地干同一件事情一一撕书。纸屑漫天,何其壮观!甚至新闻里还报道,有一个学生因为烧书,一不小心把 宿舍给烧了。造成这样的后果,和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那天,张松辉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孔子的学生子路本来 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混混,孔子上课的时候,子路经常戴着个鸡冠一样的帽子,在旁边嗷嗷乱叫,故意捣乱。就是这样一个混混,由于经常在旁边捣蛋,渐渐被孔子 的课堂所吸引,后来也爱上了学习,认认真真地跟着孔子学 习。那古代的老师们,是怎样进行教育的呢?我也只简单地 引用学记里的三句话来做简单的说明。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老师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轻易开口解

3、说,这 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不要一开始就讲,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反观我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在课前就设计好了教学流 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成和老师相同的认识, 逐步认同老师的观点,接受教材的观念。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认同和接受的话,那我们的下一 代,又如何超越前人呢?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知,批判精神是创新 能力最核心的内容。如果不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是引导学 生接受别人的观念,那么,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只是一句空话。好,这是题外话了。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教师该如何引导呢?我 们看下面一句: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 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4、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老师教导学生,应该引导学生,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勉 励学生,而不抑制他们的进取精神。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 透。引导而不强牵,学生就不会有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会启发学生思考 能使学生没有抵触情绪,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且能启发学生 思考,这就可以称得上善于引导学生了。如果无论老师如何解说引导,学生就是无法理解,怎么 办呢?我们继续看下面这句。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 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预先记下一些设想学生将会提问的材料,还不完全够格 去做别人的老师。还必须等学生先提问,然后随时解说,

5、当 学生问不到重点,然后才诱导解说。经过解说学生还不明白, 将这一问题暂时放置不管,也是可以的。很巧的是,我在读教育心理学关于建构主义那章的 时候,看到了一句话极其相似的话:“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沟通,教师不只是讲,而 是能先保留自己的说法,激发、聆听和洞察学生的想法, 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心理学)这和学记里那段话几乎没什么区别。时光流转了两 千多年,当代的心理学家们居然重复着相似的话语!把学生弄不明白的地方暂时放置不管,是不是对学生不 负责任的做法呢?不是的,我认为中庸里的这句话能够 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生广博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引

6、导他们多思考,多 辨别,随着他们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慢慢会明白这些道理 的,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 行为,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又和当代建构主 义心理学的观念不谋而合。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和中庸也都是出自礼记。这三篇文章都同样精彩。学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当今的老师们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很多知识,而不顾 学生能否消化,他们向学生讲的那些大道理,仅仅是照本宣 科而已,根本不是老师自己心里真诚的想法,却要强迫学生 去接受它。像这样进行教育,必然会让学生学得不明不白, 而且怨恨自己的老师。学得很苦,却又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即使勉强修完学业,也会很快将它

7、们抛到九霄云外。这不正是当今应试教育的生动写照吗?今天的学生们 咬紧牙关,熬完高中,高考一结束,就恨不得马上和过去一 刀两断,他们抛弃学业的手段,相比两千年前,更是推陈出 新,登峰造极了。你看,我们高考刚刚结束,各地的学生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干同一件事情一一撕书纸屑漫天,何其壮观!甚至新闻里还报道,有一个学生因为烧书,一不小心把 宿舍给烧了。造成这样的后果,和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那天,张松辉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孔子的学生子路本来 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混混,孔子上课的时候,子路经常戴着 个鸡冠一样的帽子,在旁边嗷嗷乱叫,故意捣乱。就是这样一个混混,由于经常在旁边捣蛋,渐渐被孔子 的课堂所吸引,后来也

8、爱上了学习,认认真真地跟着孔子学 习。那古代的老师们,是怎样进行教育的呢?我也只简单地 引用学记里的三句话来做简单的说明。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老师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轻易开口解说,这 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不要一开始就讲,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反观我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在课前就设计好了教学流 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成和老师相同的认识, 逐步认同老师的观点,接受教材的观念。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认同和接受的话,那我们的下一 代,又如何超越前人呢?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知,批判精神是创新 能力最核心的内容。如果不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是引导学 生接受别人的观念,那么,建

9、设创新型国家就只是一句空话。好,这是题外话了。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教师该如何引导呢?我 们看下面一句: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 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老师教导学生,应该引导学生,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勉 励学生,而不抑制他们的进取精神。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 透。引导而不强牵,学生就不会有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会启发学生思考 能使学生没有抵触情绪,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且能启发学生 思考,这就可以称得上善于引导学生了。如果无论老师如何解说引导,学生就是无法理解,怎么 办呢?我们继续看下面

10、这句。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 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预先记下一些设想学生将会提问的材料,还不完全够格 去做别人的老师。还必须等学生先提问,然后随时解说,当 学生问不到重点,然后才诱导解说。经过解说学生还不明白, 将这一问题暂时放置不管,也是可以的。很巧的是,我在读教育心理学关于建构主义那章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极其相似的话:“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沟通,教师不只是讲,而 是能先保留自己的说法,激发、聆听和洞察学生的想法, 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心理学)这和学记里那段话几乎没什么区别。时光流转了两 千多年,当代的心理学家们居然重复着相似的话语!把学生弄不明白的地方暂时放置不管,是不是对学生不 负责任的做法呢?不是的,我认为中庸里的这句话能够 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生广博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多思考,多 辨别,随着他们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慢慢会明白这些道理 的,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 行为,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又和当代建构主 义心理学的观念不谋而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