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80853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 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 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一曰须言之有物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 吾所谓“物”,约有二事:情感 诗序曰:“情动于

2、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 (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 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此庄 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敻绝千古也。思想 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 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 矣。近世文人沾沾

3、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 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 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 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 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 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 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 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 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

4、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 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 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 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 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 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 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京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贝I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 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一一即令作之,亦 必不工。逆天

5、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 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 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 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 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贋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 伯严先生一诗云:涛园抄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 仰弥咼。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

6、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 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 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 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 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浒、石头记。然非 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 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三曰须讲文法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 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

7、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曰“寒灰、“无生、“死灰; 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 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 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喟之文;作 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 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 (Fichte),作玛志尼(Mazzini),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 其不能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

8、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 卑卑不足道矣!五曰务去烂调套语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 烂调,“蹉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 “春闺、“愁魂、“归梦、绢鸟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 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憎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 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吾友胡先骕先生一词以证之。“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 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衾、“鸳 鸯瓦”,用之白香山长

9、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 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 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吾所谓务去烂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 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 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六曰不用典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朋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 江亢虎君来书曰:“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 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

10、字最妙之意味,在用 字简而涵义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 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 聩、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滔天、利器、铁证,. 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 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此论甚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 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 相矛盾之

11、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 “发聋振聩,.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 也。若“负弩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 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千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 舍之典也。(乙)成语 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 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 末,.皆属此类。此非“典也,乃日用之字耳。(丙)引史事 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 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

12、,犹 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丁)引古人作比 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此亦非用典也。(戊)引古人之语 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 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谓文人词客不能自 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 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 比方之辞。但以彼

13、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 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 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用典之工者 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 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1)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观,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 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 用蔺相如返璧之典,何其工切也!(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 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酰人

14、羊叔子?焉知微 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 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士文有“未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麑,乃戕赵 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 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 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 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 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

15、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 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 宜其不能工也。(丑)用典之拙者用典之拙者,大抵皆懒惰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 一章证之:“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 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 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 也。(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 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 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言“阳关三叠,“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