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79986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精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精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精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精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三首:望岳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杜甫已步入中年,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大诗人风格的发展变化。学习文言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此外,还要求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背诵的总量为一千余字。背诵的

2、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课后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诵读。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有的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这些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的探究式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表,指的是字面上的意思。除看注释、查字典以逐句解读而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贯通。能贯通文意,才算真正懂得了字面上的意思。这种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将来更好地领

3、悟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奠定基础。里,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广义的,不限于归纳主旨,还要把重要句段的内容乃至“微言大义”的字眼和“言外之意”都包括在内。必要时还应探究写法上的某些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本套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每册有两个单元。怎样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问题。我们也要认真探讨一下教法,既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又努力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从而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来。21桃花源记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

4、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

5、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

6、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二、问题研究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

7、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

8、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

9、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

10、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练习说明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述。答题方式要灵活,可以先熟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后练习背诵。为了激活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

11、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证思维。此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讨论,或分组讨论。前面“问题研究”已对此题所涉及的内容作了初步说明,但仅供教师参考。此题是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要搞统一答案。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

12、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三个小题要学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生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别进行说明: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

13、类的概念。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四、下面各句中加点

14、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望文生义。答案如下: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教学建议本课拟用一个半课时教读。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

15、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下面提几条建议,以供参考:一、关于诵读教学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25分钟。假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读过两三遍,课上再读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诵。再加上教师及个别学生的示范朗读和检查背诵,课上用于诵读的时间不会超过35分钟。这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基本保证,从长远的眼光看,尤其应该如此,决不容忽视。读和讲可以穿插起来进行。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读得顺畅,主要是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并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2)对情节作一点分析,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具体地想像出故事的发展过程,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并牢牢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语句,能读出一点“讲故事”的味道;(3)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能比较熟练地背诵全文。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学班而言,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也无妨先背下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二、关于想像力的培养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例如: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