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799442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专业:软件工程年级:09级学号:09065005姓名:段佩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行,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 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是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一个民族都不 应当拒绝现代化;另一方面,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保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保 有本民族的基本特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自身具备某种传递和延续 生命的手段,有一整套自己的传承机制。这种文化传承机制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 身的再生产并行不悖,甚至与人类的生产和再生产共同构成

2、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内容。过去 民族文化的纵向传承是在自然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而现在它们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现代化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可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一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 建设还不够协调、同步,集中表现在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现代先进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有机 地融为一体,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体系,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出现断层的趋势; 其二,与社会发展相对应,在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中,片面强调经济开发和民族地区普遍的模 式化发展,有意无意地使体现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丧失或被淡化,使民族关系中的某些潜在 不和谐因素有所增长;其三,对正受到冲击的民族传统文化没有相应的保护政策,也缺少鉴 别、引

3、导的社会机制,所以造成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优秀部分正在流失,而另一方面, 借助所谓的文化“自然回归”,某些腐朽没落的东西趁机抬头,而且在某些地区还很有市场, 与现代化的主旋律极不和谐,甚至是“反现代化”。解决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关 乎着我们事业的成败。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正面临丧 失的危险,应该制订相应的文化保护政策,在谨慎鉴别的前提下,对其实行必要的抢救和保 护措施;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对民族文化的疏忽或失误,也无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举个例子,徽州学是上世纪初因数以万计的徽州文书被发现而兴起的一门显学,研究对 象是带有鲜明文化个性和地域特征的

4、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集理学、宗法、儒贾于一体的典 型性中华主流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性与徽州地缘性结合的标本,是“徽(州)式汉儒文化”。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徽州文化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丰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徽文化主体部分毕 竟是一种历史性的封建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质,许多封建思想理念需要被批判 和废弃,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与发展,所以徽州文化如果能摒弃那些腐朽的、落后 的部分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历史过程,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人类文化连续不间 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受内在机制的支配而具有稳定 性、完整性、延续性等要求,并在

5、整个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再生的特性。与文化的横向传播不 同,它主要在代际间纵向传递。文化传承机制有如下的基本属性:文化传承是一种社会强制、 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心理传承、文化传承形成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包含着文化的选择机制。 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使每一个人生来就处在某个社会群体中,成为该社会的一员,并浸沐在一 定的文化氛围中,毫无选择余地地承袭这种文化,并又把这种文化传给后代,形成一种基因 复制式的社会强制。但是如同生物学中的进化一样,文化在被传承的同时也在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传承始终伴随着物质、文化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现代 化建设不能只发展物质、技术,还应同时发展精神、文化,特别是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为这两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共同并存、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它将带来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民族的繁荣必须伴有民族文化的繁 荣,毕竟物质财富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能再走欧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以物质主义为 基础的旧现代化道路,而应当创造以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的新路,尤其要注意民族文化的 研究和发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