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798739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右衽是古代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 是汉族的象征符号。古代 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以下是 为你精心 整理的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右衽(yòu rèn) 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 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与之相反,中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 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 治。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 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 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

2、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 有别。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 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 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一些历史时期,汉族 受外族影响,也有着左衽的情况。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 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虽 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并不能说明汉人传统习俗中没有 逝者穿左衽的礼制。右衽的服饰出处论语;宪问:“被发左衽。”#汉书;终军传:“大秉钺,单于每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后汉书;西羌传;滇良:“羌胡被发左枪,而与汉人杂处。” 唐颜师古注:“右衽

3、,从中国化也。”唐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 “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清刘宝楠正义:“中夏礼服皆右衽。”典卷八十四礼四十四:“凡衣死者,左衽。”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 向左,反生时。”说文解字1: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礼记;丧服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疏曰:皆左衽,大敛小敛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 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向左,示不复解也。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 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束毕结之不为纽也。)右衽的相关轶事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原名 伯循,字诱人。1904年春,因所作讥讽清王朝的半哭半笑楼诗钞 被人告发,清廷谕令捉拿,亡命上海,就读于震旦学院。1905年为报刊撰文署名“右任”。“右任”是“右衽”谐音。古代周边少数民族 服装为左衽,前襟向左掩,孔子称为“被发左衽”;而中原汉族为右衽。他取此名,体现了立志反清救国的决心。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