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788864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蒹葭》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蒹葭》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蒹葭》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蒹葭》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蒹葭》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并在此根底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 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3、 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课前准备1、 了解有关?诗经?知识。2、 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1、导入?诗经? ,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二、内容解读 体味意境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 ,

2、各抒己见填空:这是一首 的诗朦胧凄美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学生讨论、交流 ,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 ,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白露秋霜洁白 ,晶莹 ,触感是凉的 ,给人以清冷之感。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确: 凄清、迷离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 ,主人公出现了 ,他的心情如何?

3、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一个 “在字 ,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坚决 方、湄、涘 ,地点空间的变化 ,说明他追寻得坚决而执著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 ,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 ,急迫和坚决、执著3“宛字 ,好似 仿佛之意 ;央、坻、沚的变化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 ,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 ,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通过以上环节 ,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

4、深入了 ,再一次朗读本诗 ,读出感情 ,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朗读的共同体会: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表达险阻重重;“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三、技法探究 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另外 ,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 ,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1、 起兴手法的运用 ,使全诗因景生情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2、 重章叠句的运用 ,作用:1 从乐调上看 ,一唱三叹 ,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2

5、 从表达效果上看 ,反复吟唱 ,使诗意逐步加深 ,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 ,加强了感染力量 ,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3、 “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 ,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 ,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4、 大多四言一句 ,隔句用韵 ,既显得句式齐整 ,又富有变化 ,错落有致 ,读起来很自然。四、拓展延伸 触类旁通阅读以下诗句 ,完成后面练习。芣苢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注释】芣苢(fu yi):植物名称 ,即车前子 ,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薄言:发语词 ,没有实义。 有

6、:采得。 掇(du):拾取。 捋(lu):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袺(ji):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襭(xi):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3、前人读这首诗说 ,反复咏读 ,“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述。 沈红梅 ,单位:上海市嘉定一中 ,李春华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点评】?蒹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 ,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 ,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时 ,总有“有劲使不出之感 ,对怎样处理课文 ,怎样

7、深入文本 ,怎样品味意蕴 ,难以把握拿捏不准。而沈红梅老师的这一设计 ,举重假设轻 ,游刃有余 ,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可圈可点颇多。以读促教 ,涵泳品味。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 ,以读为抓手 ,一读再读 ,以读促教 ,值得肯定。显然 ,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 ,在读中逐渐理解 ,在读中品味涵泳 ,在读中浸染积淀。这既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做了必要铺垫 ,更为学生古典素养的形成添砖加瓦 ,可谓一举多得。纲举目张 ,凸显主体。学生读毕 ,沈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题 ,看似随意而为 ,实那么别具匠心。答案“朦胧凄美四个字 ,既是本诗“主旨 ,又是教学“总纲。整节课就围绕“追溯这四字来源做文章。从“景物特点到“情

8、境气氛;从“追寻过程到“主旨探究 ,无一不为此展开。其中 ,学生必定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之中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老师便成了十足的“领路人和“旁观者 , “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体生动地呈现。问君何能尔?不难发现 ,微妙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上。可见 ,教学设计之关键在设计“问题 ,关键看能否抓住核心 ,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点沈老师做到了。沉着舒缓 ,激发想象。沉着舒缓是指教学的各个步骤环节 ,从“听读、“赏读、“议论、“小结到“拓展 ,不徐不急、缓缓展开 ,其中又非同一步调 ,而是张(“议环节)弛(“读环节)有度 ,很有节奏。加之多媒体音、像等手段的介入 ,使“课如其文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也给课堂营造了诗意的气氛。学生的思绪也就像插上了翅膀 ,飞翔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 ,从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无限的空间 ,使教学收到了“尺水兴波、“尺幅万里之效。当然 ,本文教学设计 ,有些地方还稍欠翔实 ,有待进一步完善 ,比方 ,教者对相关环节的设想或意图应做必要交代 ,以便人们一目了然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点评导师:上海市嘉定一中 郭晋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