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78674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提 要:资本论科学地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矛 盾和发展趋势。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 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 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 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 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 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 济关系的运动规律。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用

2、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 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展开阐述。资本论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它首先阐述了整体研究的分 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 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说 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 限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然性。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 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

3、,“在第一 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 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 产。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 基础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 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 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

4、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 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 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 开始。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 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 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 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

5、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 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 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 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 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 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 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 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 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

6、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 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 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 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产 生的派生职能。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

7、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 流通速度。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为在以后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 规律以及其他规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制度中,雇佣劳动只能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资本给劳动 者支付的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 时间,劳动者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m),这 个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质,也就是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实质。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剩余价值生 产理论,揭示了资本

8、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具体内容为:(1)随着 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 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原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就转化为资本家,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不仅为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奠定了基础,而且 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中资本和“劳动”相交换而产生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 增殖过程的手段。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C)只是转 移而不创造价值,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v)才创造出新的价值(包括相当 于劳动力的价

9、值和剩余价值),才是剩余价值加(m)的真正源泉。判断资本对劳动力 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m),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m二m/v)。而剩余价 值量取决于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在预付可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条 件下,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一种方法是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增加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3)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另一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是以社 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为条件,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 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的。每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 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个别资本家为了这 种目的

10、而竞争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 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 三个主要阶段。(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剩余价值 的产生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资本和劳动关系的产物。(5)工资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 动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的报酬。资本主义工资 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工资国 民差异的比较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一切因素。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条件下,生产的

11、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这也就决定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现象生产相对过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即一方面,对 剩余价值的追求,使得厂商具有无限扩大生产的趋势,表现为市场供给的扩张;另 一方面,工资的市场定位,使得工资被定位于劳动力价值的水平,无法与生产扩大的趋势同步,表现为由 工资形成的市场需求落后于市场供给的扩张。因此,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必然导致 生产相对过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3、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且是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 即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关系的 基础上,在第七篇又阐述了资本

12、的积累理论,分析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关 系的发展及其变化趋势,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该理论的 主要内容有:(1)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在于资本家追 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 占有规律。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 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额。(3)随着资本的积累,资 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 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

13、的、一般的规律是:“社会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 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 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 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 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 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 济的贫民也就越多”。(4)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一方面“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 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 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

14、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 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 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同时,“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 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 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与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 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 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 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这

15、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二、第二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矛盾资本论第二卷考察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这里的资本不是商业资本,而是 产业资本,流通过程并不是狭义的流通过程,而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 一”,是广义的流通过程,但是重点考察狭义流通过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流通过 程的分析,阐述了剩余价值实现的理论。资本论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一方面,无论是单个 资本还是社会总资本,就其本身的运行来说,需要严格的连续性和比例协调性;另 一方面,就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来说,不仅无法保证这种严格的连续性和比例协 调性,而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出现

16、严重 的比例失调,从而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 1、资本的循环马克思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从个别资本开始的。在社会生产中,各个单个资 本的运动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交错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 本的运动。马克思对个别资本运动的分析集中在本卷第一篇和第二篇,其中第一篇主要研 究了资本循环中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的连续性,阐述了科学的资本循环理论。其主 要内容有:(1)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要依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采取货币资 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保存和增殖自身的价值,最后回到原来的 出发点。在资本循环中单个资本采取的三种形式并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的资 本,而只是产业资本在自身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其中货币资本职 能是准备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生产资本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职能是实 现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的这三种职能形式中,生产资本具有决定意义。(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