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完整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78517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方剂学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方剂学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方剂学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方剂学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完整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 称解表剂。第一节 辛温解表麻黄汤 伤寒论【组成】 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 紧。君药 麻黄,臣药 桂枝,佐药 杏仁,使药 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 :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 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大青龙汤 伤寒论【组成】麻黄(12g)桂枝 甘草 杏仁(各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 外感风寒,里

2、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 浮紧。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 半夏(9g)【功用】 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 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 浮。君药 麻黄 桂枝 臣药 干姜 细辛 佐药 五味子 芍药 半夏 佐使 炙甘草桂枝汤 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 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 或浮

3、弱。君药 桂枝 臣药 芍药 佐药 姜枣 佐使 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 解肌发表,升津舒筋。【主治】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 芍药 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 杏仁(6g)【功用】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主治】 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 解而微喘者。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 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主治】 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

4、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太过而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组成】桂枝(9g)芍药(18g)甘草(6g)生姜(3g)大枣(9g)【功用】 温脾和中,缓急止痛。【主治】 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组成】连翘 银花(30g)苦桔梗 薄荷(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芥穗(12g) 淡豆豉(15g)牛蒡子(18g)【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君药 银花 连翘 臣药 薄荷 牛蒡子荆芥穗 淡豆豉 佐药配伍特点:一、辛凉之中配伍

5、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二、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 杏仁(9g)石膏(18g)甘草(6g)【功用】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 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第三节 扶正解表败毒散【组成】 柴胡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各900g)【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 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

6、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 痢自止。称为“逆流挽舟”第二章 泻下剂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道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 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2g)厚朴(24g)枳实(12g)芒硝(9g)【功用】峻下热结【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 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ji)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g)厚朴(6g)枳实(9g)

7、【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 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调胃承气汤【组成】 大黄(12g)甘草(6g) 芒硝(9g)【功用】 缓下热结。【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 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牙龈、咽喉肿痛等。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12g)牡丹皮(3g)桃仁(9g)冬瓜30 g芒硝(9 g)【功用】 泻热破淤,散结消肿。【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淤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 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

8、苔薄腻 而黄,脉滑数。大陷胸汤【组成】大黄 芒硝(10g) 甘遂(lg)【功用】 泻热逐水。【主治】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 痛,手不可近。伴有短气躁烦,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 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第二节 温下大黄附子汤【组成】 大黄(9g) 附子(12g) 细辛(3g)【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 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 弦紧。温脾汤【组成】大黄(15g)当归 干姜(9g)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6g)【功用】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主治】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

9、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 脉沉弦而迟。第三节 润下 麻子仁汤(脾约丸)【组成】 麻子仁(500g) 芍药 枳实(250g) 大黄(500g) 厚朴 杏仁 (250g)【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 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第四节 逐水十枣汤【组成】 芫花 甘遂 大戟 (各等分)【功用】 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 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迟。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痛喘满,二便不利。第五节 攻补兼施黄龙汤【组成】大黄(9g)芒硝(12g)枳实(6g)厚朴(3g) 当归(9g)人参(6g)甘 草(

10、3g)【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 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 苔焦黄或焦黑,脉虚。第三章和解剂定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 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组成】柴胡(24g)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9g)大枣4枚) 【功用】和解少阳【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 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2、热入血室证。妇人中风,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疟疾、黄疸或内伤杂

11、病而见少阳证者。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5g)黄芩 芍药 半夏(9g )生姜(15g)枳实(9g)大枣(4 枚)大黄(6g)【功用】和解少阳,内泄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 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蒿芩清胆汤【组成】青蒿脑(4.5-6g)淡竹茹(9g)仙半夏(4.5g)赤茯苓(9g)黄芩 (4.5-9g)枳壳陈皮(4.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g)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入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 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

12、脉数而右滑左 弦者。第二节 调和肝脾四逆散【组成】甘草 枳实 柴胡芍药(各6g)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逍遥散【组成】甘草(15g)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30g)【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肋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 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痛泻药方【组成】 白术(90g)白芍药(60g)陈皮(45g)防风(30g)【功用】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 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 白,脉两关不调,

13、左弦而右缓者。、第三节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组成】 半夏(12g)黄芩 干姜 人参(9g)黄连(3g)大枣(4枚)甘草(9g)【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悸,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 微黄。生姜泻心汤【组成】 生姜(12g)甘草 人参(9g)干姜(3g) 黄芩 半夏(9g)黄连(3g) 大枣 (4枚)【功用】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主治】 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甘草泻心汤【组成】 甘草 黄芩 人参 干姜(9g)黄连(3g)大枣(4枚)半夏(9g)【功用】 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14、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第四章 清热剂 定义:凡以清热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 剂,统称清热剂。第一节 清气分热白虎汤【组成】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功用】 清热生津。【主治】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躁引饮,汗出恶风,脉洪大有力。白虎加人参汤【组成】知母(18g)石膏(50g)甘草(6g)粳米(9g)人参(10g)【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白虎汤证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孔,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 津两伤者。竹叶石膏汤【组成】竹

15、叶(6g)石膏(50g)半夏(9g)麦门冬(20g)人参 甘草(6g)粳米 (10g)【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 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第二节 清营凉血清营汤【组成】犀角(30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3g)麦冬(9g)丹参(6g)黄连 (5g)银花(9g)连翘(6g)【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 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第三节 清热解毒黄连解毒证【组成】黄连(9g)黄芩 黄柏(6g) 栀子(9g)【功用】泻热解毒【主治】三焦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仙方活命饮【组成】白芷(3g) 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6g) 金银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