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78236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蜡烛 【学习目标】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环节描写有什么作用?4.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5.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重点难点】重点:1.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难点:1.环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预习指导】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注释。2.通过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烧灼( ) 桥头堡( ) 地窖( ) 匍匐( ) 腋下( )颤巍巍( ) 拂晓( ) 瓦砾( ) 舀( ) 鞠躬( )2.解释词语:精疲力竭:永垂不朽:【知识勾连】蜡

2、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学习中可抓记叙要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教学建议】一、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学生缺乏对战争、艰苦的体验,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应该能体会本文主旨,分析老妇人人物形象,领会“蜡烛”的象征意义的。2.建议课时:1课时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提取文段,布点训练二、课堂流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一: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唯有正义与圣洁的情感却长

3、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蜡烛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导入二:提到蜡烛,你会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蜡烛又是关于什么的呢?环节二:课堂探究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突破方式:A.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B.点拨:抓记叙六要素进行概括,重点抓其中的人和事。2.老妇人是一个什么形象的人?请用“我从 中体会出她是一个 的人”的方式说话。突破方式:A.点拨:抓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B.学生回归文本捕获信息,然后作交流发言;C.教师补充下面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三次写“爬”: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4、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三次写“跪”: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3.文章对炮火作了11次描写,有什么作用?突破方式:A.幻灯出示相应描写: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他们老是用迫击

5、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B.小组讨论

6、;C.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答案:明确: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也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4.朗读文章对蜡烛的7次描写,说说,蜡烛有什么特殊含义?突破方式:A幻灯出示相应描写: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

7、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B.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以上文段,教师点拨:蜡烛仅仅指的是那两只结婚的喜烛吗?它有何象征意义?C.小组讨论,在互动中明确答案。明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环节三: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二环节四:拓展延伸建议一: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建议二:查找与“蜡烛”有关的诗句和歌曲、影视作品,体味“蜡烛”各有怎样的寓意。三、学习反思本文故事感人,细节描写是一大特色,教学中将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蜡烛的描写提取出来集中进行品析,易于学生获得整体认识,易于突破重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