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781345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设计课题: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授课时数: 2 设计要素设 计 内 容教学内容分析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共有三部分内容:等高线地形图,需分清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分层设色地形图,需牢记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地形剖面图。本节课要学会判读地形图。教 学 目 标知识与 技能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3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过程与 方法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

2、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学情分析 日期: 年 月 日教 学 分 析教学重点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教学难点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解决办法观察地图,运用地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地图的运用。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图,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指图,说图并绘图。教学资源1、 教材2、 优秀教案3、 练习册4、 不同的地图板书设计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谷、山脊、山峰、陡崖分层设色地形图: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批注)第一课时激发兴趣

3、导入新课讲述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练习活动等高线地形图提问小结第二课时识别坡度陡缓识别地形部位地形剖面图总结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地形图来表示。阅读课本图1.27,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无论计算海拔还是相对高度都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海拔 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

4、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28“等高线示意图”,你能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吗?海洋中的等深线也是同样的绘制方法吗?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面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等深线的绘制方法一样,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得到等深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观察等高线地形模型,左右两个山坡哪个坡陡?哪个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分布情况有什么关系?结合课本图1.29

5、“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观察等高线形状和山地实体形态的差别,你能总结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这些地形的方法吗?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根据等高线的形态识别山地的不同部位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有没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呢?当然有,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地形剖面图。怎样得到地形剖面图?观察课本18页图1.32已绘制部分,你能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吗?图中的C点、D点的海拔大约各是多少米?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比较有什么优势?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思考回答 独立思考 阅读,思考 思考回答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看图,思考思考,讨论,回答概括归纳记录思考,讨论教 学 流 程 图兴趣导入出示地图启发、点拨引导分析思考、回答读图,解答问题指图、绘图记住作业地形图的判读导入新课小结并练习学习新课地形图地图教学设计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