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_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779290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3_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63_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63_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63_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63_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63_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3_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 07.060CCS D 10DB63青海省地方标准DB 63/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2023 - 06 - 01 发布2023 - 08 - 01 实施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63/T 21252023目 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15 技术准备26 扫描程序27 地质编录48 资料处理49 钻孔数据库建设510 质量检查及评价511 资料汇交5附录 A (规范性) 岩心图像扫描记录表6附录 B (资料性) 岩心扫描工作报告提纲7参考文献8I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2、: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地质调查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代岩、罗永统、童海奎、王富春、马财、党洪量、严玲琴、于小亮、李杰、马德庆、马维明、张晖青、朱建鹏。本文件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监督实施。引 言岩心扫描编录技术是通过仪器扫描和数字化编录将实物岩心转化成计算机可以储存和处理的文字、图像、数据等信息,并通过输出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信息展示的过程。其特点是在不破坏岩心的前提下, 可以批量、连续、反复地提取和分析岩心表面及内部蕴含的地质信息,获取的数据种类丰富、数据量大, 能有效降低岩心保管成本,提高岩心利用率的一项高新技术,该技术

3、的应用为地质勘查成果数字化、网络化提供基础数据,是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建设网络化岩心图像数据库,结合测井、地质分析化验等多方面的资料,形成一套组合资料,使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更加准确、真实、直观、全面地反映岩心地质特征,简化地质信息分析程序,对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能为管理部门在岩心资料数字化存储方面提供有效途径。DB63/T 21252023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钻探岩心扫描编录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总则、技术准备、扫描程序、地质编录、资料处理、钻孔数据库建设、质量检查及评价和资料汇交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常规钻探岩心扫描编录工作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412.1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DZ/T 0078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外表面扫描岩心扫描仪的机械驱动装置将柱状岩心绕中心轴线缓慢转动,同时扫描镜头连续采集岩

5、心表面图像信息的工作方式,又称圆周展开式扫描。这种扫描方式可完整记录岩心表面所有的图像信息。3.2纵切面扫描扫描镜头沿轴向移动同时采集岩心某一处外表面图像信息的工作方式,又称平面式扫描。扫描形成的岩心图像为岩心剖面图像。3.3横断面扫描垂直于岩心的中心轴线采集岩心横断面的工作方式。4 总则104.1 目的任务规范岩心扫描编录工作流程,保证全面、客观、真实地保存第一手岩心资料,使岩心地质编录更加简单化、智能化、数字化。4.2 设备准备要求4.2.1 仪器设备要能满足野外条件下的使用,设备要求轻便,易拆卸组装。4.2.2 仪器配备额定电压应满足设备要求,为防静电、漏电仪器必须设置接地保护线,在野外

6、工作环境中应外置保护电源,避免突然断电造成的设备损坏和数据丢失。4.2.3 仪器光源应为高频无闪烁三基色光源,对扫描的岩心要达到不失真和不反光。4.2.4 仪器设备应保证岩心扫描快捷、高效,扫描镜头图像分辨率不小于 350DPI(像素);图像清晰度不小于 24 位真彩色。4.2.5 软件系统应具有岩心扫描、图像处理、地质统计分析、整合处理外部数据等几大功能。岩心扫描部分可以进行岩心外表面扫描、纵切面扫描、横断面扫描;图像处理部分可对采集岩心原始图像进行拼接、压缩、存储、处理;地质统计分析部分应可进行简单的地质统计,如产状、矿物(元素)含量、颗粒大小、钻孔曲线和原生晕异常等;整合处理部分能将收集

7、到的相关钻孔的地质、物探、化探数据简单处理并与其它资料整合。4.3 场地及人员准备要求4.3.1 仪器应水平摆放,应避免阳光直射,设备周围不应有易燃品。4.3.2 工作环境应干净、防尘、通风、光线稳定,温度、湿度等条件应满足设备正常使用的相关要求。4.3.3 岩心数字化扫描技术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能熟练操作仪器设备且掌握一定的地质相关专业知识。5 技术准备5.1 资料收集5.1.1 工作区资料,主要包括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及水文地质特征等。5.1.2 钻孔资料,包括钻孔班报表、简易水文观测记录、钻孔弯曲度记录、孔深校正记录、钻孔编录记录、测井资料、钻孔原生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数据

8、等资料。5.2 岩心准备5.2.1 岩心清洗。清洗岩心时,应将岩心外表面的岩粉、钻井液等物冲洗干净。对不同岩(矿)石类型,其清洗程度和方法可适当调整。碎屑岩心往往是砂泥岩互层、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清洗时应将表面外来物擦洗干净,岩心结构构造,颗粒显示清楚即可。对于晶洞、裂隙比较发育的岩心,清洗时要避免冲刷孔、洞、缝的充填物,保证岩心的原始状态。对于特殊岩心,如遇水易溶解的岩心(如盐岩)、遇水易膨胀的岩心(泥岩)、对于成岩性较差的岩心(比较疏松),不能用水清洗,用湿抹布将表面的脏物擦干净即可。5.2.2 岩心整理。岩心摆放按由浅至深,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摆放,如有斜口面,磨损面或断面要对接好,排

9、列整齐。岩心整理时要求轻拿轻放,防止人为造成的岩心丢失。5.2.3 岩心标识。岩心标识采用红色防水漆书写,内容包括回次号、岩块总数、岩块序号,书写方向与钻进方向一致,标记应清晰、工整。5.2.4 岩心加湿。为使岩心图像观察更加清晰,对有必要岩心表面进行加湿处理,湿润程度要能真实反映岩心颜色和岩石结构。5.2.5 对于特殊岩心,岩心扫描应在岩心成分及形状发生不可逆改变之前及时开展。6 扫描程序6.1 设备调整6.1.1 根据岩心本身的颜色调节合适的对比度、色彩和亮度参数,使扫描后的图像颜色尽量接近真实。6.1.2 一个钻孔为一个扫描批次,同一钻孔岩心应使用同一仪器扫描。6.1.3 岩心表面与扫描

10、镜头的距离一般为固定值,镜头高度以保证扫描图像清晰为准。6.2 图像扫描6.2.1 实际影响岩心扫描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岩心颜色(浅色岩心与暗色岩心选择的曝光度不一样)、粒度、岩心表面的水痕(凹凸不平的岩心表面积水反光成彩色)、矿物解理(云母的完全解理面反光性太强,呈彩色亮点)、岩石的破碎和完整程度(破碎岩心不能进行外表面扫描,而且采取率不足)、岩心摆放顺序是否混乱(地质特征观察不连续)、岩心表面磨损的横纹(视觉上影响地质特征观察)。对于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消除。6.2.2 岩心完整或岩心断裂处接口吻合时,采用外表面扫描的方式连续扫描,应用图像拼接功能使之成为一条完整的岩心柱,但不能跨回次

11、拼接。6.2.3 较长岩心图像拼接长度不超过设备额定长度,且拼接点选取应准确,规则岩心图像要做到无缝拼接。6.2.4 岩心层面中若有植物化石、动物化石等特殊层段时,要求拼接段避开特殊层位。6.2.5 岩心断开处断口差异较大、无法对接时,应分段扫描。6.2.6 不完整或破碎岩心扫描时,采用纵切面扫描方式进行,岩心摆放要平整,尽可能将能清楚表达地质特征的面朝上摆放。对采取率小于 100%的岩心,应考虑到岩心消耗处的恢复,破碎和松散岩心位置为主要考虑对象。6.2.7 横断面扫描要求断面新鲜,矿物特征清晰,每隔 3m 采集 1 次横断面,并保证每一分层岩性至少采集 1 次横断面。6.2.8 若某处位置

12、岩心缺失较多时,可用黑色图像代替该段岩心图像,并在记录表中注明“岩心缺失”。要求在回次内相应位置补齐缺失岩心,不能跨回次推后补缺。6.2.9 若获得岩心图像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参数不准确使图像略有失真,可以用软件进行调整, 如果图像失真较明显时,则应适当调整参数并重新采集。6.2.10 若要同步进行岩心光谱扫描、岩心 X 射线荧光元素测试、岩心多尺度 CT 扫描、岩心微区扫描电镜成像、岩心物性参数测量时,应参照中国地质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22 内容执行。6.3 扫描记录6.3.1 在岩心扫描时要按照附录A 中表A.1、表 A.2、表 A.3 的格式填写回次记录表、扫描记录表、

13、横断面记录表。6.3.2 附录 A 各表为原始记录表,是进行数据、图像信息核对的重要资料。6.4 图像保存6.4.1 图像编号以扫描图像的回次号加图像次序号命名,横断面的岩心图像命名后面加“断”字,图像编号要与扫描记录表相对应。示例1:162 回次的第 3 张图像,命名为 162-3。示例2:162 回次的第 3 张断面图像,命名为 162-3 断。6.4.2 图像文件应建立三级文件夹整理。一级文件夹保存项目所有钻孔岩心图像,文件夹以项目名称加档案号命名;二级文件夹以所扫描钻孔孔号命名;三级文件夹将按扫描方式的不同以图像以外表面(WBM)、纵切面(ZQM)、横断面(DM)命名的文件夹分别保存。

14、6.4.3 图像储存格式为“JPG”或“BMP”格式。7 地质编录7.1 图像扫描完成后按照附录A 中表A.5、A.6 的的格式填写岩性定名和岩性描述表。7.2 岩性定名按 GB/T 17412.1、GB/T 17412.2 和 GB/T 17412.3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执行。7.3 岩性描述要求对岩心进行分层描述,描述内容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特征、蚀变特征、构造破碎情况、次生变化、接触关系、产状等内容。7.4 将岩心图像、回次记录、图像记录、断面记录、岩性定名和描述表按格式导入数据库中,绘制岩心图像柱状图。7.5 在岩心图像柱状图中,以大于 1:5 的比例尺对图像从上至下进

15、行观察,了解钻孔岩心的变化特征, 厘定分层标准对岩矿心进行分层并在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中对分层数据进行记录。7.6 在综合柱状图上根据分层数据、矿化蚀变强弱灵活布设样品,样品布设误差应小于 5 mm。布样按DZ/T 0078 的规定执行。7.7 观察岩心的岩性特征(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特征、蚀变特征、次生构造(断裂、褶皱、节理)、构造破碎、接触界线、分层孔深、分层厚度、标志面与岩心轴夹角、古生物及遗迹化石等内容,并描述记录。7.8 通过软件工具抽取不同岩心和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图像,进一步放大、旋转,连续对比观察,有效地识别矿物的颜色、晶形、颗粒大小,对于 0.5 mm 以上的矿物都应进行观察,有特殊意义的应进行描述记录。7.9 借助岩石矿物分析系统对矿物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误差应小于 3%;测量节理、裂隙、细脉产状时,测量误差应小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