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诗两首教案鄂教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774526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诗两首教案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诗两首教案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诗两首教案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诗两首教案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诗两首教案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诗两首教案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诗两首教案鄂教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惊讶、倘若、无端、至爱”等词语。2了解两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3熟读背诵两首诗。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德育目标两首诗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教学重点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2熟读背诵两首诗。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

2、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纸船中“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听读磁带等。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两幅挂图(泰戈尔、冰心像)、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两首诗歌,整体把握诗意;重点研读金色花;指导学生自读纸船。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出示挂图(泰戈尔、冰心画像)。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3、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惟独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的两首精巧的诗歌,一首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纸船。二、学生朗读两首诗,教师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多媒体显示:(1)下列诗句加粗字字形正确的是(错的订正在横线上)()A你会溴到这花香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C我从不肯忘弃了一张纸 D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 (2)解释下列

4、词语并造句。A匿笑B无端C至爱D沐浴教师任选几个学生回答,明确:(1)B(A嗅;C妄;D沾)(2)匿笑:偷偷地笑。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至爱:最爱。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里。造句略。2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语调、语速、重音、节拍,读出情感。教师作朗读技巧提示(多媒体显示):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金色花轻松活泼,应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纸船诗行较长,语调宜慢,应读得深情、忧伤,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

5、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如金色花可稍快一些,纸船就要稍慢一些。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金色花中妈妈责怪的语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速宜稍快一些。(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

6、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的停顿再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的地方,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诗歌有其特定的节拍,现代诗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有时也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3教师范读,学生放声朗读。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三、师生共同研读金色花1学生齐读金色花,整体感知诗意。2学生谈读诗的整体感受,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

7、解。(1)把学生分为六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谈读诗的整体感受。(2)各组选代表全班交流,概说诗意。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3教师选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4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投影显示:(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8、(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2)妈妈为全家付出了很多,妈妈的奉献是无私的。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

9、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自然又惊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5悟读诗歌,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提问: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思考,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

10、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6品读全诗,学习借鉴本诗的手法。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手法。请同学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如时间不允许,课后完成也可)四、指导学生自读纸船1教师分发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人手一份。资料内容如下:(1)关于冰心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

11、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参加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2)关于冰心纸船寄母亲的创作背景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

12、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1923年8月17日,冰心离开融乐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离乡背井的生活使冰心万分苦恼。纸船寄母亲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的。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3按照金色花的研读思路,指导学生自读纸船寄母亲。按照知诗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的学习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教师巡视指导。教

13、师也可提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自读。(1)诗人为什么要用纸折叠成小船抛进大海里?(2)诗人叠纸船时,情态、心境、感情怎样?(3)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然不灰心的每天叠着?(4)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酌情给予指导。一定要注意适度适量,不可越俎代庖。明确:(1)诗人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一颗永爱母亲的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2)情态:含着泪;心境:不灰心;感情:爱与悲哀。(3)因为诗

14、人心中存着永远的希望。(4)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泪”和“悲哀”是由于深爱母亲却又不得不与母亲离别,远隔千里不能与母亲朝夕相处,对母亲日夜思念的滋味是难受而痛苦的。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的。(5)这首诗抒发了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稚气

15、,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游子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想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假如,今天冰心奶奶决定再次修改纸船,她老人家邀请同学们参加这次诗歌评改会,你如果在被邀之列,你准备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聚焦于“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一句,“抛”能否替换为“放”?“舟”能否更写实些,换成“大轮船”?有的认为“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一句中,“爱”和“悲哀”过于直露,应换成形象的词语,等等。教师以鼓励为主,不必动辄评判。重在参与,重在自主。五、课堂小结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亲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