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围堰下水工艺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774112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围堰下水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钢围堰下水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钢围堰下水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钢围堰下水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钢围堰下水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围堰下水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围堰下水工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墩围堰下水施工工艺1编制依据、范围1.1编制依据(1)蒙西华中铁路洞庭湖特大桥3#墩围堰设计图纸及说明;(2)蒙西华中铁路洞庭湖特大桥3#墩围堰专项施工方案。1.2编制范围蒙西华中铁路洞庭湖特大桥3#墩围堰下水。2工程概况蒙西华中铁路洞庭湖特大桥3#墩围堰由双侧壁组成,其外形为圆形, 内部为双壁底隔舱,无底,围堰底节下水自重约1200t,整体下水。围堰 尺寸为直径50.5m,底节高度为17m,围堰壁厚2m,底隔舱高5.762m,宽 度为2m,两条底隔舱间以桁架相连。底隔舱主要起增加围堰浮力及浇筑封 底混凝土时分区的作用。围堰结构见“图2-1”。图2-1围堰结构图(单位:mm)=慕器冲落皇1

2、/2 I3施工组织安排及资源配置3.1施工组织机构根据围堰下水施工内容,下设1个施工架子队,负责洞庭湖特大桥3# 墩围堰下水。组织机构见“图3-1”。图3-1施工架子队组织框架图3.2劳动力配置具体劳动力配置见“表3-1”。表3-1劳动力配置表序号人员人数1架子队队长12技术负责人13技术员44质量员25安全员46试验员17材料员18领工员19工班长110电工211钳工212普工413合计243.3机械设备配置机械设备及工具配置情况见“表3-2”。表3-2机械设备及工具配置计划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高压气囊0 1.2X8.5m36条2空压机15m32台3卷扬机15t2台4六门滑轮组180

3、t2对5卡环120t4对6钢丝绳0 802对7拖轮4000HP1艘8打捞船1艘4施工总体方案及工艺流程4.1施工总体方案考虑结构本身的安全性,采用气囊支承、滚动前移整体纵向下水,即 利用气囊托起围堰,依靠围堰自重分力下滑的方法使围堰前行,至水边松 掉后面控制拉缆加速下滑入水,整体自浮,最后用拖轮及锚碇控制围堰。4.2施工工艺流程围堰下水的主要工艺流程见“图4-1 ”。图4-1围堰下水工艺流程5详细施工方法及步骤5.1吃水深度计算底节围堰全高17m,双壁和底隔舱可提供浮力,底节围堰下水结构约 1200t,可知,围堰下水后吃水为3.5m左右(计算见“附件:3#墩围堰气 囊下水计算书”)。围堰吃水深

4、度较深,底隔舱高度为5.762m,在下水过 程中由于前端吃水较深,会淹没底隔舱5m左右,需将底隔舱艉端20m进 行封闭,保证下水时底隔舱不进水,达到顺利下水的日的。5.2围堰下水场地根据现场的各种情况,初步对下水滑道的情况分析如下:考虑到围堰下滑时卷扬机、滑车组的配备,以及制造坡道与下河快冲 时的坡道过渡等因素,初步确定围堰拼装场地的坡度为1:40,此坡道的长 度为50m,围堰拼装场地前端做成1:10坡40m和1:8坡10m。具体见“图 5T。图5-1围堰下水场地布置示意图(单位:m)由于此围堰无底,故下水坡道前的水域必须保证足够的深度才能使围 堰在下水过程中不会产生触底而停止不前。坡度要求参

5、照上图的所示,20m 以外必须保证不小于10m水深。由于围堰制造场地的坡度仅为1:40,为防止在下水过程中,围堰水平 分力不足以克服摩擦力而不下滑,可在围堰艉端设置拖轮牵引来帮助围堰 下滑。5.3围堰下水拖拉设备的配备为保证围堰在滑道能够向前移动,并能控制围堰下滑的速度和大致方 向,需要在围堰上设置后拉缆。围堰初期调整在拼装场地上进行,此坡道 的坡比为1:40,则后端的地锚设计拉力为1200 (考虑了底托板和其他辅 助结构):40=30 (t)。当围堰下滑到1:10的坡道上时,此时围堰的一半 已经在此坡道上,考虑地锚偏安全设计,可看成围堰全部在此坡道上计算 水平分力,120010=120 (t

6、),根据以上的计算数据和围堰的外形结构, 初步确定围堰下河时的牵引采用两点牵引法(两点牵引利于控制下滑方 向),牵引点的位置设在围堰壁板上,牵引点的位置必须与底隔舱位置对 齐,通过一个地锚进行固定牵引。初步选定下采用单个设计拉力为150t 的下滑地锚,提供围堰下水过程中围堰的牵引。当围堰入水浮起后,围堰 下的20mm钢托板由打捞船进行打捞回收。现场下水设备和地锚布置为:围堰艏端控制围堰下滑的地锚布置于拼 装围堰的正端头25m距离处;在围堰底隔舱对应的侧壁设置四个拉耳;根 据受力要求,地锚需提供约150t的锚固力,地锚基坑为6X5X4m,地锚 结构为混凝土埋置式,顶与地面平齐,锚力通过外露的锚环

7、传至锚体内。 在拼装场地外侧,控制拉缆通过2对180t滑车组(15t卷扬机、六门走十 二滑车组)与地锚相连,在围堰上设置牵引耳板,提供地锚牵引索的附着 点,围堰与托板之间应进行临时的限位连接。设施的平面布置见“图5-2”。变坡线A变坡线B一ansaMsMcREEi图5-2围堰下水拖拉设备布置图(单位:m)5.4辅助设施布置5.4.1钢凳钢凳为围堰制造临时性结构,由型钢焊接而成的框架形结构,底面贴 一钢板。钢凳的作用在于支撑围堰以布置气囊和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保证地面在承压时不会因为地面的承载力太低而导致地面下沉。5.4.2托板围堰托板采用20mm厚钢板,托板在围堰下滑过程中的作用是保证气

8、囊工作平整及传力。为保证其工作性能须作如下处理:钢管包边:在气囊进出托板时,为不伤及气囊,不影响围堰下滑,需 将外露边用建筑钢管包边并点焊牢靠。临时限位:托板在围堰下滑时须与围堰限位并固定,以避免围堰与托 板间出现相对滑动。水平限位采用在托板上焊接卡板的形式与底龙骨翼缘 卡定,范围为托板两侧围堰前半部30m,在围堰入水自浮后后端托板因失 去气囊的支承而下落,在自重作用下逐个拉掉卡板,最后脱落。此方式有 效保证了围堰在整体入水自浮后,实现托板的自动脱落。5.4.3地锚及后拉缆为控制围堰在气囊起顶后下滑运动,以及在滑道下滑的速度和大致方 向,须设置后拉缆,控制拉缆设计拉力为150t,大于围堰自重的

9、最大下滑 分力。后拉缆采用地锚、滑车组和卷扬机进行控制。地锚布置于围堰后侧, 距围堰艏端约25m,与滑车组相连;卷扬机通过滑车组和后拉缆相连。钢凳、托板布置见“图5-3 ”。5-3钢凳、托板布置示意图5.5气囊布置及充气安装5.5.1气囊的受力计算根据围堰结构的特点,围堰下滑采用O1.2mX8.5m的气囊,其技术参数见“表5-1 ”。表5-1 O1.2mX8.5m气囊的单个承载技术参数序号气囊的工作高度H (m)工作压强(MPa)气囊承载力(t/m)10.20.1727.2420.40.1721.7930.60.1716.34气囊的有效工作长度为8m、工作高度0.6m,则单个气囊的承载力为:

10、g=8X16.34=130.72 (t)。5.5.2气囊用量的计算气囊的工作高度H取为0.6m,下水的整体重量G=1200t,围堰的托 板的有效长度为42m,按每隔3m布置一个气囊,则可布置气囊总数为28, 则气囊的安全系数K为:K=16.34X8X28 / G3.05K0= 1.2-1.4 (常规情况)考虑到围堰箱体底部结构局部强度的不均衡,通过更多的气囊来分配 围堰的重量,使局部的受力减小。由以上计算可知,选用28个气囊是安全可靠的。5.5.3围堰下气囊布置、充气围堰拼装完后,在围堰下的支承点间布置气囊,根据现场钢凳的布置, 每3.0m间距布置一个气囊,对局部超过气囊承载高度的一些位置,采

11、用 气囊下垫沙包的方法进行将围堰顶起去除钢凳。气囊布置见“图5-4”。气囊在充气前,必须先布置好地锚及卷扬机等装置,将围堰锚固牢靠, 使其在被顶起后不向前滑动。气囊充气的顺序应尽量对称、分散,相邻的 气囊分成两批次充气,当围堰下的气囊充气至围堰被抬起至0.6m高左右 后,此时,围堰脱离支承点约20cm,拆除钢垫板下的钢凳支承。支承点需 清理干净,并作地面平整,以不影响后序的气囊滚动。it lamm_m图5-4围堰气囊布置图5.6围堰下水围堰制作拼装完成后报检,经检查合格后才能准备下水工作。对围堰 滑移范围内的场地进行清理,保证无戳破气囊的尖锐物。挂好地锚钢丝绳, 开始围堰下水。下水布置见“图5

12、-5”。MBM HBH MEM图5-5钢围下水场地布置图(单位:m)5.6.1起滑气囊下水的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具体下水日期要综合考虑当时的天 气、风力及潮水情况,在风力较小、无雨水的天气下进行。当气囊完全托 起围堰,下滑道清理完成后,慢慢放松后拉缆,在前端不断补充气囊,利 用围堰自重的分力使围堰向预定方向滑动。5.6.2断缆、下滑入水当围堰控制下滑至离水边线10m处,调整气囊,并在围堰前端放置加 速气囊后,后拉缆断缆,让围堰自由加速下滑,利用其惯性入水并向江中 滑行一段距离,使围堰后端水深满足自浮吃水深度要求。围堰断缆前工况 见“图5-6”。图5-6围堰下水断缆工况示意图5.6.3围堰稳定围堰

13、整体入水后,会在惯性、风力、水流作用下继续漂浮,围堰入水 深度增大,达到稳定入水深度,为控制围堰不至继续漂浮,待命的拖轮及 时靠近并拴绑,控制围堰使其稳定。5.6.4托板、托架回收围堰拖离现场后,打捞船进场进行底板和底托架的打捞工作。由潜水 员下水后,在托板上割套装孔,穿套装钢丝绳,并将托板割开,进行套装。 套装上托板利用打捞船送到岸边,在岸边解体后回收。6围堰下水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1)夯实并整平下水滑道区域地基。(2)打磨托板焊缝,清理滑道区,避免尖锐物划破气囊。(3)在下水区域的前沿,开挖足够深度的围堰自浮区,此深度应不小于围堰本体完全自浮所需的吃水高度的1.5倍。(4)合理布置气

14、囊。布设气囊间距应合理有效,既应保证围堰结构 的强度和刚度,又应保证气囊间距不因过近而导致气囊重叠挤压的不良情 况的发生。(5)设置地锚结构,以固定卷扬机,其受力条件满足稳定拉力不小 于围堰本体的下滑力的要求。(6)采用合适的滑轮组将围堰本体与岸边地牛牢固系结,其牵引端 与卷扬机可靠连接。(7)加固滑道的末端地基基础,保证最后脱离围堰本体的气囊不至 于因负压过重而陷入河床底部。(8)注意检查气囊的受力状态,尽量使其受力均匀。(9)及时补充围堰滚动前方的气囊,确保气囊数日,改善气囊受力 状态。(10)围堰本体依靠自身重力下滑滚动,注意相关牵引设备安全可靠, 并可通过卷扬机调整其下滑速度,使其缓慢滚动下滑,断缆后快速入水。(11)特别注意滑道末端与围堰本体自浮区交集处的气囊、围堰本体 的受力状况,确保其平稳入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