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伏尔加船夫曲1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772470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聆听 伏尔加船夫曲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聆听 伏尔加船夫曲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聆听 伏尔加船夫曲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聆听 伏尔加船夫曲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聆听 伏尔加船夫曲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聆听 伏尔加船夫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聆听 伏尔加船夫曲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伏尔加船夫曲(俄罗斯民歌) 小学四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伏尔加船夫曲学科音乐学段中段年级四年级相关内容核心内容: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相关内容:表现领域中的演唱辅助内容:音乐与相关文化中的音乐与姊妹艺术教材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 年 7月是否已实施是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陶陵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13691036464实施者陶陵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13691036464指导者杨俐嘉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13811754456课件制作者陶陵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1369103

2、6464其他参与者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的歌曲欣赏,通过对歌曲音乐要素(音色、力度、旋律)的分析,以演唱与伴奏形成的卡农(Canon)和肢体的参与来感知、探究和表现主题,同时结合创作背景和油画理解体验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与表达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音乐课程标准中确定音乐课程性质体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本课突出体现了音乐课程的三个性质:由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到感悟音乐的旋律、力度、歌词与伴奏、人声与器乐音色的融合之美,再到时代背景与油画名作之文化诠释。具体体现在:实践性方面,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要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本

3、课通过对歌曲的聆听、肢体参与、卡农演唱等实践形式,体会纤夫拉纤时沉重的步伐,感知主题和音乐形象。审美性方面,音乐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伏尔加船夫曲是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提炼出的经典之作,歌曲本身蕴含着力度美、旋律美、演唱与伴奏融合之美,教学中引导学生全方位体验和探究这一经典音乐的美好。人文性方面,人文性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对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歌曲伏尔加船夫曲是曲调古老而流传宽广俄罗斯民歌,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在文化背景下体会忧伤的情感中所蕴含的反抗、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

4、1.作品分析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古老的俄罗斯民歌,由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成员之一巴拉基列夫在伏尔加河畔记录了这首曲调,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提炼出的精华之作。歌曲中的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一条河流,它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勤劳勇敢两岸人民,建立起自己生活的家园,创造了优秀的俄罗斯文化,被俄罗斯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1)对歌曲音乐风格的分析: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纤夫之歌,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音乐风格。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使得俄罗斯音乐宽广壮阔,带有颂歌风格。本首歌曲具体体现在: 主题音调由开始的叹息、压抑的旋律,逐渐发展为壮阔、颂歌式具有英雄气质的旋律。 歌曲伴

5、奏乐器与男低音音色极其相似,展现了浑厚、坚定、悲壮的民族形象及纤夫性格特点,呈现出俄罗斯人民骄傲、坚强、英雄性的民族精神气质。(2)对歌曲音乐要素与情绪情感的分析:节奏:模仿喊号子节奏贯穿歌曲;音色:男低音演唱;力度:整首歌曲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速度:缓慢,尾声做渐慢处理;旋律:整体旋律呈下行,只有中间部分“号子”旋律原来的低音“mi” 翻上了八度上行,表现了纤夫的呐喊和渴望。调式: 小调。每个乐句最后音都是属音“mi”;歌曲高潮是长达10拍的高音“mi”;尾音“mi”渐弱渐慢中终止,结束在半终止的属音上,仿佛刻画纤夫不断重复的苦难劳动没有尽头。曲式结构:歌曲是通篇大段。为便于学习和记忆,我

6、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给伏尔加船夫曲分成开始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开始部分】8小节。歌曲开始力度极弱ppp ,仿佛纤夫们微弱在叹息声、号子声中拉着笨重的货船从远方缓缓走来。歌曲1-4小节是歌曲主题,这个带有步伐特征的音乐主题一直贯穿全曲,是这首歌曲和歌曲伴奏最基本的材料。每个乐句的开始音都是“sol”,尾音是“mi”。“号子”旋律不仅出现在衬词中(哎 呦 嗬),在歌词中也重复出现,给人沉重的感受,而在沉重的叹息声中又隐藏着反抗的力量。(衬词) (歌词) 【中间部分】这里是歌曲情感最丰富的部分为便于学生更容易认读曲谱,有助于记忆,我把这一大段旋律进行了整合,加入反复记号,由原来44个小节缩

7、成12个小节, 3段歌词。变化重复的歌曲主题作为过渡句。歌词分析第一段歌词:纤夫呐喊出“踏开世界不平路”,表现了纤夫在极度压抑和痛苦中,爆发出强烈的呐喊声和对社会平等渴望。第二段歌词:3次演唱“对着太阳唱起歌”,表现了纤夫虽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依旧充满了追求光明和幸福的信念。第三段歌词:歌词表达了纤夫对母亲河伏尔加河的深深的爱,“河水滔滔深又阔”这句歌词表现了伏尔加河像母亲一样有着博大的胸怀。旋律分析开始时旋律(1-4小节)级进下行徐缓抒情,一丝丝宁静与前面主题形成对比,用抒情的方式流露出纤夫们对母亲河-伏尔加河的深爱。歌曲的开始音依旧是“sol”,尾音是“mi”。 接着旋律(510小节)

8、此时,整个音乐织体流动起来,如同河水滚滚向前,显示了伏尔加河水的磅礴气势。每个小节第一个音不断变化“la”“do”“la”“sol” 仿佛宁静片刻之后掀起一个大浪,而后微微喘息的旋律与力度的不断推动下,号子旋律被翻上八度,宛如滔天巨浪达到歌曲高潮:最高音、最长音、最强音,近乎呐喊的音调极具感染力,彰显出纤夫摆脱痛苦的决心和对追求光明自由生活的渴望。高潮之后,旋律级进下行(11-12小节),变化重复歌曲主题。过渡句是变化重复的歌曲主题,表现纤夫在抒发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沉重的步伐依旧前行。【结尾部分】与中间部分的声嘶力竭般的呐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题重复力度由p变为pp,接着又重复主题的片段,

9、力度也一再变弱,最后到了ppp的程度。旋律在渐慢和渐弱中消逝,仿佛纤夫们已离开我们渐渐远去,消失在天边的暮色中。歌曲结束在属音“mi”上,没有完全终止,仿佛预示着纤夫的苦难不知何时是尽头,也仿佛对光明充满希望。(3)对歌曲伴奏的分析伴奏主要乐器“大号”是歌曲主要伴奏乐器,它是铜管乐器中音域最低的乐器,音色浑厚低沉,和男低音的音色非常相似。伴奏特点在劳动号子旋律中,伴奏旋律重复男低音的演唱,与男低音的演唱形成卡农(Canon),使得歌曲的号子声连绵不断。在中间部分高潮处,十拍的长音呐喊声中再次加入弦乐与大号的卡农,步伐般的节奏使拉纤的场景具有了连贯性,帮助歌曲推向了顶峰,与中间部分最后一句的伴奏

10、合成歌曲主题旋律。2.对相关文化的分析(1)创作历史背景在沙俄时代,伏尔加河完全处于自然状态,河道通航极为不畅,但是却常有大吨位的货船航行,因此,大量的劳动人民在伏尔加河河畔,靠为过往的船只拉纤为生。在艰苦的劳动中,纤夫们创造了忧伤而又强悍的劳动号子,而后被作曲家提炼成这首从容不迫、坚定有力的伏尔加船夫曲,为世人广为流传,成为俄罗斯民歌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上世界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受到广泛的欢迎。(2)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是俄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杰出的代表作品,当时正在写生列宾看到如牲口一样的纤夫和豪华船上红男绿女的热闹场景,于是萌发了了创作的纤夫的念头。他几次来到伏尔加河考察和写生

11、,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幅世界名作。被烈日炙烤着的焦黄的河畔,油画上的11名纤夫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拉着货船,能感到他们步履是那样沉重,仿佛听到低沉、压抑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 (二)学生情况分析1.在音乐表现要素上力度:本校四年级学生可以感知整体歌曲力度上的层次变化,大多数学生能想像力度变化所描绘的情景。但是歌曲高潮长达十拍的力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最后两拍时更强。在教学中,学生不容易分辨的这么细致,需要教师引导听辨。速度:能感知歌曲整体速度是缓慢,但是纤夫前行步伐与速度的结合,有些学生领会不好。教学中,用课件出示纤夫前行脚印,让学生对比判断后,引导学生肢体参与,明确速度与步伐的进行。节奏:多

12、数学生可以感知喊着号子节奏是帮助纤夫更用力,但是对喊着号子还可以统一步伐和提高动作的协调性没有感知。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和中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很相似,并分组唱着号子节奏体验。音色:学生能判断出男低音演唱,但是没有注意歌曲主要伴奏乐器“大号”的作用,进一步刻画和烘托了音乐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伴奏并卡农演唱,出示图片介绍,感受其作用。 旋律:曲谱不难,学生在识谱上可随着歌曲视唱曲谱。但是大多数学生不会注意每句结束音都是“mi”,而且中间部分的旋律流动起来如河水滚滚,气势磅礴。在教学中视唱与聆听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2.对歌曲的感性认知上本课的重点就是对纤夫音乐形象和情绪情感的体会

13、。伏尔加船夫曲这首音乐作品,反应是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纤夫的苦难生活,生活在现代的学生很难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教学中从音乐表现要素上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并用列宾的油画帮助学生一起理解音乐作品。(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教学方式:启发想像、模仿体验、引导参与、积极发现。教学手段:采用对比聆听歌曲主题引出音乐话题,通过聆听、演唱、分析、表现、结合油画作品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知歌曲的音乐要素、旋律的表现,提高对歌曲的情绪情感的理解。 (四)技术准备1.用格式工厂和会声会影编辑视频文件。2.用MP3剪切器编辑音频文件。(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状况:学生对这首作品很陌生,对历史背景不了解。问题:

14、对音乐的表现要素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很难理解。对策1:分析力度、音色、伴奏乐器,感受情绪。对策2:提炼号子主题,演唱并用肢体表现。对策3:观察列宾油画中的人物表情、衣着。对策4:分析歌词与旋律表达的情感。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能感受伏尔加船夫曲表现纤夫拉纤时的音乐形象,理解他们内心世界对世界不公平的呐喊、对追求光明的渴望以及对伏尔加河深深的热爱。(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聆听、主题歌唱,体验男低音的音色和衬词、力度的作用,体会纤夫拉纤的沉重步伐并揭示标题;然后通过歌词分析、油画观察、旋律分析、卡农演唱,理解纤夫内心丰富的情感;最后通过聆听、分析、演唱体会渐渐远去、消失

15、在暮色的拉纤形象。(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知力度层次变化在歌曲中的作用。2.感知旋律进行对歌曲情感的表达。3.听辨并记忆主题。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感知歌曲塑造的音乐形象,理解纤夫内心世界。(二)教学难点 音乐要素变化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五、教学过程(一)歌曲主题的欣赏与分析阶段目标:熟悉歌曲主题,能从主题中获取音色、“号子”旋律、歌词与伴奏表现出的纤夫拉纤形象。1.聆听歌曲主题(1)教师活动:听主题,对比相同与不同。(开始部分与中间部分的歌曲主题)(2)预想学生回答:相同:音色、歌词、旋律。不同:力度、情绪不同。第一句叹息、压抑,第二句坚定、有力。2.视唱歌曲主题(1)学生跟琴唱,从歌词和聆听中描述歌曲的信息。(2)预想学生回答:从歌词上知道是一首表现纤夫的歌曲;从衬词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