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77169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用“加减乘除”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林州市人民政府林州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0万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77所,在校生11.6万人,教职工7736人。林州市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八、九十年代集资建校曾经闻名全国,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发展基础相对扎实。1984年通过了河南省扫盲检查验收,1988年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县”,1995年通过了河南省“普九”评估验收,1997年被国家教委表彰为“两基”工作先进(县)市,2001年被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

2、地区,2008年10月被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市)”,今年1月6日又被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总结几年来,我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做法,就是应用好了“加、减、乘、除”法。一、应用“加”法,健全管理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林州培养人才的第二条红旗渠工程,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成果投入教育,把教育作为促进发展的动力。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全市工作纲领性文件都把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安排部署,并将危房改造、薄弱学校建设等项目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实行市四大

3、班子所有领导分包学校制度,及时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了乡镇和市直相关单位教育目标督查考核机制,每年评选前三名乡镇和三名支持教育发展先进单位,在全市三级干部会上表彰,并作为乡镇和相关局委主要领导的奖惩依据,在全市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强管理。林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对县级教育工作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文件形式进行解决。建立了校长队伍能上能下,教师队伍能进能出,报酬能多能少的激励机制,激发了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同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培训,足额拨付培训经费,形成了立体式培训网络。对外以北师大、华东师大为龙头,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对

4、内以林州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利用假期、周日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乡镇则以中心学校为中心,学校以校本培训为重点,不间断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三是加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待遇。针对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状况,我们在提高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坚持退一补一的原则,每年都引进大专本科师范毕业生,并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服务期至少3年。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坚持政治上给地位,给荣誉。每年的教师评模评先、职称晋升优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2010年五一节,在林州市表彰的80名劳动模范中,教育系统就占了32名,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一线教师。近年来,我们还培养了

5、全国师德模范、党的十七大代表王生英等一大批优秀山村教师。经济上给实惠。实行边远山区教师特殊津贴补助制度。全市教师工资由市财政统一通过银行按月发放,农村学校教师按学校偏僻状况,每月比城区教师工资多3075元。偏僻山区的孩子、教师免费吃饭、免费使用暖气,这些措施有效调动了教师服务农村、服务山区教育的积极性,出现了城区教师倒流、城区学生倒流的现象。目前在林州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好的发展环境是教育,最受人尊敬的是教师,最幸福的是孩子。四是加大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力度。林州市早在1996年开始在全市推行高中制度改革,1997年实行三教统筹,2006年我们又大胆尝试优质高中向农村学

6、校分配指标的办法。2008年将省、市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100%分配到各学校,薄弱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于优质初中30分,极大调动了薄弱初中学校积极性,深受家长群众好评。二、应用“减”法,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推进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减少薄弱学校数量。我们坚持“为民、结构、规模、效益”四统一原则,采取小学低年级就近入学、高年级相对集中的办法,以建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建中心学校和区域性中心小学为重点,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2007年以来,全市建成寄宿制小学28所,撤除农村中小学124所,小学高年级合并涉及学校205所,实现了每个山区乡镇至少一所寄宿制小学的目标,满足了

7、偏远山区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基本标准的占到85%以上。二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减少检查学校次数。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和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文件,严肃纪律,减少对学校的检查次数,成立了由市纪委书记为组长的优化教育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实行检查准入制度,不经纪委书记、主管教育副市长签字,任何单位不准到学校检查,并且实行首查不罚款制度,对学校检查罚款,全部收缴财政专户,全部返还用于教育事业发展。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各项制度,市教育督导室定期不定期对学校的教育

8、教学行为进行明查暗访,并进行通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全课程,严格禁止非寄宿学校晚自习、节假日、星期天补课,严格查处公办教师参与社会上各种补习班活动,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确保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三、应用“乘”法,优先保障经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2年开始,按照“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要求,我们把全市的城乡中小学教师工资、办公经费、校舍改造经费、内部配套经费全部列入市财政预算,成立了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实行经费统管,统一标准。一是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02年以来,市财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每年“三个增长”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09年,市财政对教育发展的投入达到3.

9、4亿多元,较上年增长53.7%,其中义务教育经费达到2.8亿元,较上年增长45.8%,较2004年增长1.5倍多。充足的教育经费促进了教育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2004年以来,共投入资金8509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食堂改造工程、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等,改造危房面积17.8万平方米。同时,实行调差型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管理,重点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逐步调整缩小地区发展差异。2007年以来先后拨付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薄弱学校增添教育设施,投资1349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极大改善了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二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近年来

10、,我市投资2.6亿元在城区新建4所中学,投资5000万元新建改建5所小学,调整了7所学校布局,学校容量新增1.5万人,比过去市区全部中小学数量还要多,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四、应用“除”法,强化帮扶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在完善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的长效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推进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互助制度。将城区学校与乡镇中心学校、边远学校捆绑起来,结成教育共同体,在考评时采取“三个一相加除以三等于一”的办法,把三个学校的考评结果作为市区学校的最后考评成绩。这样通过共同体学校间结对帮扶、教学研究,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四个共享,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截止目前,全市共建立城乡共同体20多个,极大促进了城乡间帮扶交流,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总之,近年来,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会以这次交流会为契机,借鉴先进县市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创新方法,加大力度,努力把林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再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