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方案范本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769815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116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闲置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方案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闲置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方案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闲置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方案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闲置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方案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闲置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方案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闲置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方案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闲置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方案范本(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第二章 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第三章 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第四章 工期保证措施第五章 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第六章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计划及措施第七章 项目班子组成情况第八章 主要施工机具情况第九章 环境保护体系及措施第十章 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事故应急预案第十一章 冬雨季施工第十二章 工程竣工保修1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表12劳动力计划表 表23临时用地表 表34项目管理机构配备情况表5项目经理简历表6项目技术负责人简历表第一章 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 1、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建设规模54.8289hm2(822.43亩)。2、项目性质:项目性质为土地开发。3、位置和范围:

2、本项目区位于XX县大营盘乡南部,项目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402351140343之间,北纬412353412429之间。距离乡政府驻地6.5km,位于郭宏村北部。4、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大营盘乡郭宏村集体所有。目前项目区土地处于自然闲置状态,无边界纠纷,便于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开发。5、新增耕地:项目区建设规模54.8289hm2,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其他草地,项目区内的其他草地即为本项目的新增耕地来源,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51.6949hm2,新增耕地率达到94.28%,达到了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率最低为60%的标准。整治后的耕地为有灌溉条件的水浇地,项目区周边耕地利

3、用等别为14等,设计新增耕地利用等别为13等。6、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分为5个方面。土地平整工程:本项目土地平整工程内容包括对新增耕地进行翻耕,对凹凸不平的地块进行平整及施用农家肥(牛粪)。土地平整土方量6.58万m3,翻耕面积103.39hm2(翻耕2次),施农家肥(牛粪)共23262.72 m3。客土厚度为30cm,客土工程量为165503 m3。灌溉与排水工程:项目区新打机井9眼,新建井房9座,建筑泄水井9座,共铺设PP管道12737.72 m;安装100KVA变压器3台,架设高压线944.48m,地埋低压电缆1452.88m;开挖路边沟5609.89m。田间道路工程:项目区新修

4、水泥田间路1条,长1007.50m;新修砂石田间道5条,长3735.62m;新修砂石生产路4条,长1233.87m。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在项目区田间路两侧间隔栽植小美旱杨,共计10341株。其他工程:项目区东南入口处,T1号田间路西侧砌筑标志牌一个。7、建设工期: 20_年5月31日前完工。8、自然条XX县境之地在燕山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作用下,坝缘线横贯东西,形成坝上、坝下两个不同类型的地貌单元。北部为坝上高原区,以坝缘山地、疏缓丘陵、波状高原为主要地貌特征,该区XX县总面积的58.9%,海拔12801650m;南部为坝下山区,以浅切割中山、低山丘陵、山间谷地、黄土台地为主要地貌特征,

5、该区XX县总面积的41.1%,海拔10501800m。XX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春秋多大风。年平均大风日达67.4天。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候变化无常。年平均气温3.5,一月平均气温-14.7,七月平均气温19.1。年平均降水量420.5mm。无霜期约100天。本XX省内全年冰雹日数最XX县份,平均8天。9、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XX县大营盘乡郭宏村,项目区属坝上高原区,地貌类型为波状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总体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高程范围在1293.1m1299.8m之间。10、气候特征:项目区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3

6、50420mm,多集中于6到8月份。无霜期一般为100-120天。气温低而温差大。项目区年平均气温3.6,昼夜温差较大,作物生长期内的气温相差在1114间,有利于营养的积累,同时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过程剧烈,相对提高了积温利用率,从而有利于高品质作物的生产。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常年劲风不断,特别是冬春季节风力更大。年平均大风日达67.4天。太阳能丰富。地处高原,空气干燥,云量亦少,大气透明度好,光能资源丰富。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39.027千卡cm2。日照时间较长,年均日照时数为2815.3小时,日照率为64%,可满足多种农作物生长需求。11、土壤: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是其他草地,周围有水浇地。项目区

7、土壤属栗钙土,土层厚度约30cm,土体30cm以内砂壤为主,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呈碱性,PH值在8.59.0之间。12、植被:项目区自然植被以耐寒、旱生、半旱生草本植物和灌丛为主。乔木植物主要有杨树;草本植物种类繁多,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为主。13、水文地质:根据XX县水利志,项目区为玄武岩台地空洞裂隙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以裂隙或空洞的形式储藏,部分以泉水的形式排入洼地,集水成淖。地下水源丰富,水质良好,十分有利于灌溉。地下水埋深一般在60-150m左右,水源矿化度小于0.5g/L,为重碳酸钙淡水,PH值为7.9-8.2左右,据项目区附近现有的100m机井抽水试验资料,单井出水

8、量可达25-30m3/h,能满足作物灌溉需要。14、自然灾害:干旱是本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项目区内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春季干旱严重。冰雹、霜冻、大风等每年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15、灌排系统设施状况:项目区内没有任何灌排设施,结合当地村民意见和项目区地下水情况,规划新打机井以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需求。综合考虑项目区内高压线的影响和区内节水需求,规划采用高效节水的滴灌灌溉方式,并在田间道两侧布设路边沟以排除农田及路面的地表积水。15、电力设施:项目区所在村庄已实现农网改造,电力设施能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需求,项目区所在的郭宏村有高压线路通过,新增容量可就近接入。16、农田保护设施:项目区内现没有

9、耕地,无农田保护设施。17、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水资源因素。项目区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而区内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雨径流时空分布十分不均,满足不了农作物用水需求;经济因素。项目区部分区域有一定程度的盐碱化,治理所需投资较大,项目区所在村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进行土地整治和配套田间灌溉设施的建设。通过此次土地整治,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配套灌溉设施,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对土壤盐碱地改良、翻耕和增施农家肥(牛粪),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出率,将项目区建设成为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18、工程规划目标: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51.694

10、9hm2,新增耕地率94.28%,项目区周边耕地利用等别为14等,设计新增耕地利用等别为13等。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土地利用率达到100%,耕地可灌溉面积达到100%。主要道路路面进行水泥和砂石铺筑并与项目区内、外道路相连,使项目区达到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农业园区。19、工程规划标准: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TD/T1012-2000)、XX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XX省国土资源厅,2008)和当地实际特点,结合当地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和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

11、001-2000),根据XX省地方用水定额标准(DB13/T1161-2009),确定项目区作物灌溉保证率为75%。水工建筑物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1999)确定本工程主要建筑物属于等5级。本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具体内容如下。(1)、新增耕地标准:本项目新增耕地51.6949hm2,新增耕地率为94.28%,新增耕地率符合土地整治的标准。依据XX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标准应达到下列要求:新增耕地的耕作层土层厚度应达到25cm以上,并通过耕作、土壤改良和培肥措施,促使土壤尽快熟化,满足适种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要求,土层厚度应不小于60cm;土地整治后,

12、经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各项工程的建设,使耕地质量达到宜农四等地以上。(2)、土地平整工程标准:土地平整的目的是使耕地更适宜于作物生长发育,方便耕作,便于灌溉,保持水土和保蓄肥力。土地平整方案的确定是从整个项目区的地形、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保持角度来综合考虑。依据XX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平整后,耕作田块应达到下列要求:土地平整后,通过精耕细作等措施,培肥地力,促进水、肥、气达到协调,使耕作田块的质量比整理前大幅度提高;土地平整以耕作田块或地块为基本单元,填挖工程应在平整单元内进行,避免土方量的运出和运入;土地平整后旱作灌区耕作田块的内部高差宜为

13、3050cm,局部起伏高差应控制在1015cm。(3)、灌溉与排水工程标准:考虑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以及灌水方法等因素,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本项目区农业灌溉选用滴灌方式。区内布井均匀,地埋管连接微灌设备进行灌溉,地埋管道设置干管和支管,出水口间距140m,出水口管径79.8mm。根据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2009)和微灌工程设计手册规定:微灌设备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0,灌溉保证率为75%。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1999)确定本工程主要建筑物属于等5级。项目区内泄水井设

14、计符合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井房采用砖混结构,屋顶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为24cm砖墙,浆砌石基础深50cm;泄水井圆柱形,井壁为80mm,管径为800mm的预制混凝土管,为预制混凝土成套井盖,砂砾石垫层厚20cm。农田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规定,灌溉水温35,与农田地温之差10,PH值位于5.58.5之间。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本项目在田间道和两侧布设倒梯形路边沟,设计标准不低于上口宽0.7m,沟深0.6m,沟底宽0.5m。(4)、田间道路工程标准:田

15、间道路系统由田间道和生产路组成。田间道主要用于物资和农产品运输,以及农业机械通行;生产路主要用于人工田间作业和实施田间管理。田间道路的路面宽度宜为4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宜为24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田间道路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土地整治项目田间道一般采用水泥路面,水泥面厚度宜为1520cm,田间道路通达率,平原区应达到100%;田间道路宜高出地面3050cm为宜,常年积水区可适当提高,在暴雨集中区域,田间道路应采用硬化路肩,路肩宽30cm左右为宜;生产路路面宜高出地面30cm。(5)、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标准:本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护路护沟林。根据XX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主要造林树种苗(DB/1300 B611-86,XX省地方标准,XX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参照当地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和结构配置方式,根据项目区地形、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主风方向、害风频率、害风最大风速和农田防护要求,因地制宜布置农田防护林。规划在田间道两侧种植防护林带,起到较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在水泥路和田间路两侧栽植小美旱杨,裸根胸径在3.5cm-4cm,株距2m,株高2m左右。二、质量目标:在施工中,严X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设计要求和相应规范标准的要求,认真对待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做好材料购置、细心做好过程控制、精心做好成品保护,实现以下质量目标:确保达到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