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76755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下面是我整理的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3篇 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设计,供大家品鉴。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1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到第9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思维的灵活性。4、通过拼组图形,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带给大家的生活美。重、难点与关键1.探索并

2、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教具准备教学用三角尺或教学挂图、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你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2.导入。3.大家学会的知识可真多。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你们去欣赏一些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时认真想想:你们发现了什么?二、新授课1.认识组合图形。出示课本第92页的四幅图。认真观察这四幅图,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2页,先找一找,然后在四人小

3、组内互相讨论。比比看哪一个小组的分法最简单?(1)四人小组讨论。(2)小组各自展示各种分法。(3)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同学们,开动脑筋想象: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组合图形2.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大家真了不起,知道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美丽组合图形,那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些组合图形有多大,实际上是求什么?现在我们就来探讨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1)出示例题4(电子教材)(2)学生独立解答。学生解答时,让他们思考还有其他解法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帮助。(3)学生汇报。解法一:55+522解法二:(5+7)2.522=25+5 =122.522

4、=30(m2) = 30(m2)学生在汇报时,教师提问: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师生小结: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由于分解的方法不同,解法也就不同,所以请同学们想想。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图形分解)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93页的“做一做”。问:这块地是由哪些简单的图形组成的?1.学生独立计算。2.学生汇报,展示思路。四、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哪位同学表现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结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小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五、布置作业这是我们学校将要开

5、辟的一块草坪,如下图。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现在有两家公司联系,A公司说种一平方米草要5元,B公司说种同样的草一共需要2500元。如果让你决定,你会选择哪家公司?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发实施方案2一、单元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二)P82P89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

6、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三、单元教学重、难点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四、单元教学安排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第1课时 轴对称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3、通

7、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3、对于

8、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板书课题:轴对称。(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1。(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学生完成后反馈。(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

9、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1)猜一猜。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2)画一画。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

10、后连接各对应点。(3)说一说。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根据这个图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三)巩固发散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2、巩固提高。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动手设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

11、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五)板书设计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六、教学后记第2课时 平移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二、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

12、握平移的特征。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活动: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2、说明: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板书课题:平移。(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3。(1)探究平移的特点。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最简单的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开

13、发实施方案3第三单元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

14、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完成下列填空2( )+3( )=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2、导入。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1、理解题意。(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