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天评课发言稿(精选多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767100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6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秋天评课发言稿(精选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23年秋天评课发言稿(精选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2023年秋天评课发言稿(精选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2023年秋天评课发言稿(精选多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2023年秋天评课发言稿(精选多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秋天评课发言稿(精选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秋天评课发言稿(精选多篇)(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秋天评课发言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秋天的雨评课发言稿 11、秋天的雨评课发言稿 九潭中心小学 张健辉 一、课文概述: 本文名为秋雨,实际是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了秋天的缤纷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秋天的各种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李老师采用了我校倡导的“以读促悟,以练促学”的语文教学模式,运用“多读、多练”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对这节课的看法: 二、点评 1、品读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在感

2、知课文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读懂课文上下功夫,使文本与其对应的场景、现象、事物,在脑海里逐渐清晰,随之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时,教者还根据本文的重难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语言的规律。 在本课中,李老师就抓住了“黄色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等重点句子,通过反复诵读,再配合课件中呈现出对应的事物,带着学生深入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秋天颜色五彩缤纷,体会到秋天美丽的景色,感受秋天的美好。 2、设计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

3、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相应的课堂练习,让他们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观察事物等,从而感悟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 本课中,李老师设计了不少练习来帮助学生学习,如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连线、句式练习用“像”造句等。 这些练习看上去虽然很简单,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第 一、二题,这两道题都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的,相当于是对课文的复述了,复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完成第一题,较快地理解到了秋天颜色的五彩缤纷,体会到了秋天的美好;通过完成第二道题,体会到本课语言的魅力(几个比

4、喻句形象地把秋天的美好呈现出来了),还通过用“像”字造句,进而强化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这些精心设计的练习,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3、学生参与程度高,课堂效果好。 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往往能左右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座的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一点应该是有所体会吧。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课前准备已经做得很好了、很充足了,但上起课来却不尽人意,为什么呢?就是学生经常都没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只是被动地听课,被动地学习,所以容易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当然大打折扣了。 本节课中,教者除了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重点感悟之外,还在课中设计适当的练习帮助学

5、生学习,使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用耳朵听,而且要动脑筋去思考,还要动手做,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更高,所以课堂效率就更高。 三、小结 最后,我想讲的是,想要上好课,就必须先备好课。大家可以看到,本节课所采用的“以读促悟、以练促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上课上得比较轻松,学生学得也比较容易,但对备课却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设计上课流程,又要制作相对应的课件,还要设计适合学生的练习,所以仅靠个人去备的话就比较辛苦,我们目前开展集体备课就是为了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凝结集体智慧,降低我们的劳动强度,所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集体备课这项工作开展好,而且要持续地

6、开展好,有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共同讨论,共同解决。 推荐第2篇:评课发言稿 评课发言稿 为深入推进新课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上学期末,我校提出了“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研究课题,就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展开研讨。下面我就结合今天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把我们组的讨论意见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这两节课构思新颖别致,教学过程教师均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

7、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我们认为,这两节课都突出体现了“三有”: 一、有情,方能润物细无声。课堂教学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同时发展的活动,积极的情感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联想、主动探究。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设计者,教学时,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更应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今天两位教者在这方面都非常重视,而且处理得也不错。 首先体现在能创设有利于情感发展的学习环境。如蓝猫参与的故事情境、摆小圆片、拨时间的操作情境、时间应用的生活情境等。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有意

8、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 其次两位教者都善于发挥女教师特有的教学魅力,努力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位置上,以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绝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与激励,教师的一颗爱心使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 验,在每个环节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和谐发展。例如第一节课的林老师在总结时的“把你们今天学到的回去跟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一说,行吗?” 第二节课陈老师在总结时问:“这节课你认为自己学得最成功的是在什么地方?”这样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尝学习的乐趣,进一步

9、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二、有趣,方能激起千层浪。这两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今天两位教者都能在“趣”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如:第一节课林老师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蓝猫”贯穿始终,又来到鸡大婶家,最后带着学生遨游太空,不仅有引生入胜的“序幕”,更有扣生心弦的“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向深入,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9加几的知识,而丝毫不会有“累”的感觉。第二节课陈老师也以“趣”字入手,导入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猜一猜,就给学生带来了神秘感,一下子

10、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课中,陈老师又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游戏“捉迷藏”引入课堂,设计了“与调皮时钟捉迷藏”的练习,虽然只有很少的几个“调皮”钟面,但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时个个聚精会神、跃跃欲试,这样的练习,寓教于趣,寓学于趣,趣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课后,陈老师让孩子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自己安排自己的星期天。可以说,“趣”是这两节课共同的一大亮点,取得了“课伊始、趣已生,课虽终、趣犹存”的效果,更让学生觉得:学习原来也可以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三、有效,方能天高任鸟飞。体现在:

11、1、教师能活用教材内容,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说: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活动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教材上的质量,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陈老师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内容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在认识钟面后,放弃了课本的情境图,先让学生尝试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几名学生汇报后再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认识几时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不是随意拔高教材难度,而是根据城区学生大多已经会看几时这个基础为知识的生长点,设计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前很多人都有一个认识

12、误区,认为公开课设计得很精致,面面俱到,然后非要在这40分钟里完成,没有完成似乎那口气就咽不下去,这样的结果是课堂只看老师表演,而不管学生学习。而今天这两节课,教者都能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学生学会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计算不会,就给他讲怎么算,钟面看错,就教他怎么看,整个课堂教学不粉饰,每个学生都发自内心主动参与,真心投入!几年前,我也曾上过加几这节公开课,在传统教材观念支配下,“9加几”一课的教学,我就是拿一盒球,里面装九个,外面放四个,然后把一个球放入盒内,凑成十。就是只关注“看大数,分小数,先把大数凑成十”这一凑十法,片面地追求最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

1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今天林老师的教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教学模式。林老师用电脑投影出示情境图时,不做任何文字说明,只是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所蕴含的意义,你能提出什 么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不急着给答案, 老师说:“9加4等于几?怎样算呢?又说:”看谁最聪明,想出的方法最多!”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动手用小圆片摆一摆、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进而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从而获得“9加几”的多种算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更为丰富多姿,也使学生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

14、分的发展。 3、凸显师生智慧。 在智慧的老师才能上出有智慧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两位老师能深入浅出地把加几,认识钟表,这种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课,上得有“味”,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课堂上学生意外精彩的回答,大家有目共睹,相信大家也都能感受到,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然,在设计研讨过程中,我们发现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想和大家一起商榷: 一是在大力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今天,如何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有效学习,而不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变成追求热闹的“花架子”。 二是如何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克服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的

15、功利主义影响,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构建自然和谐、人文的课堂,重视学生身心自然、和谐的发展。 三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自身的教学感染力,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第3篇:发言稿评课 今天,我结合朱老师的课谈一谈怎样借助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阵地,通过古诗词诵读之一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古诗词诵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古诗词教育。朱艳光老师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修养,积淀的孩子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1、在教学方法上,朱老师做到了教一篇背数篇。比如学完春夜喜雨时,学生课后可以运用学习的方法诵读一些关于赞美春天的诗。这样教一篇背数篇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使他们融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