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板块6黄河泰山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765547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板块6黄河泰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六板块6黄河泰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六板块6黄河泰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六板块6黄河泰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六板块6黄河泰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板块6黄河泰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板块6黄河泰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黄河泰山6 1 望岳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4.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杜甫在 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 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 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 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二、读诗,背诗作为一首古诗, 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 在朗读方面,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 和作者思

2、想感情的基础上, 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 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 化,要读出诗的韵味。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 /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 /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三、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 ,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 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 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 “造化”两句是近望; “荡胸”两句是 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 “极望”一语

3、,学生不易 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 (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 “颈联”等名称 )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 ( 怎么样 )上,试比 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 加“夫”则惊奇、赞叹 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 “青”,指泰山之 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 完的。 )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 说这句的意思。 (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

4、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 又是什么意思呢 ?(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 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 ;鸟亦时常出没于山 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 由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 “一览(全都看到 )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 之虚景。 )四、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

5、,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板书设计: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 /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 /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第二课时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 来感悟诗句的内容, 体会诗句的 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岱宗夫

6、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 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 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 ,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 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 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 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 耸云端、 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

7、是近望, 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 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 阳坡是睛朗的清晨, 山 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指天 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 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 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 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两句写主观感受, 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 “荡 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

8、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 “决眦”, 眼睛睁大, 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 因泰山之雄 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 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 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能开阔读者 的眼界和心胸。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 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作业设计 : 练习册,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板书设计:望

9、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 /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 /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教学反思:学生能够对照注释, 理解诗句的意思。 并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数学生能够当堂背诵、 默写古诗。 有感情地朗读 古诗还有待提高。6 2 使至塞上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受到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 国大好河山的教育。3. 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0、。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 ,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开 元二十五年( 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 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二、初步感知课文1. 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2. 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 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 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

11、;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3. 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 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 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三、理解诗的内容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恰是路边的蓬草, 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 又如那天际的大雁, 翱翔北飞 进入胡人的穹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见一一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 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

12、,恰逢侦察骑兵禀报一一守将正在燕然前线。板书设计 :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第二课时一、理解诗的意境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 (737) ,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 出塞途中所作。“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 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 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 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

13、正是暗写诗人 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 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 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 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 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2教师点拨: 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14、 ”之美, 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 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 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 河沓无尽头,而 “长河 ”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二、总结提升全班齐诵全诗。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 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 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 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

15、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三、作业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2. 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 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3. 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4.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 (开放性,不求统一) 作业设计: 对应练习册,背诵默写本诗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对照注释, 理解诗句的意思。 由于课前交流了当时的写 作背景,所以学生能较好地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多数学生能够当堂背诵 默写古诗。6 3 黄河颂学习目标1.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2.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通过交流资料,了解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聆听,研讨)1. 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2. 黄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摇篮。二、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师:同学们,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 长城是他的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