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763628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2、()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的危害。穿井得人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一、1.等到 2.说、讲 3.不

3、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以讹传讹阅读理解作答方法1、关键词句、标题的把握关键词句在*中一般可以归纳为开篇、结尾、段首的第一句话或中心句。一般来讲这类语句都会是一篇*或者一段话的中心思想。抓住了关键句,就抓住了*的中心,抓住了作者的思想脉络。*标题大概分为三种:最基本的是概括中心思想或者论点;反映作者情感基调和思想目的;引发读者兴趣。无论是反问还是独创,那些标新立异的标题总是容易引起读者兴趣。*还没开始就有一种悬念,读者只需随作者的思路去寻找答案。2、结合问题,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

4、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3、速读与精读结合拿到一篇*,首先快速阅读、浏览;随后查看问题,带着问题再一次快速阅读,进行圈点勾画;最后锁定重点进行精读分析作答。这样乍一看很费时间,其实效率很高的,关键在于速度技巧的掌握。在平时阅读练习时,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

5、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基本就能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4、不要脱离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5、抓细节细节刻画总是容易让人刻骨铭心。一般来说细节描写是以生活中细微

6、而又典型的情节,这包括人物、情景、场面的生动细致的描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环境的描写、刻画往往是作者中心思想的一种体现,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根据环境的作用揣测作者的用意,理解*的思想。环境的6种作用:1.给出事情发生的地点,提高真实性;2.是人物心情的写照;3.寄托出一份情感;4.彰显人物性格和品质;5.推动事物的情节发;6.进一步深化作品的主题。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现阶段的阅读理解题题目都是相对固定的的。因此,有很多题目都有比较通用的解题方法。以修辞手法为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比喻、排比、拟人等常见的修辞手法介绍给学生,同时将不同的修辞手法体现的作用,详细的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记住。这样当阅读理解题目中出现关于修辞手法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己联系老师课堂中讲述的关于修辞的知识以及答题技巧,将老师课堂中讲的知识和阅读理解的题目相结合,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