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古诗-赏析_4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76345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折桂令-古诗-赏析_4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折桂令-古诗-赏析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桂令-古诗-赏析_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折桂令-古诗-赏析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注释飞镜:比喻中秋之月。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银汉:天河。赏析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气氛。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亮堂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

2、详细描写,但作者没有进展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亮堂。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阻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展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明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

3、衬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气氛。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妙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那么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气氛。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根底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交融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