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教学设计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763290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月光曲教学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课文重点:第3、6、9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第3、9自然段。读说结合训练点: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收集贝多芬的简介。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学生在课下欣赏月光曲。预习提纲:导语:同学们,高山流水让我们看到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友情,懂

2、得了知音难觅的道理,那么月光曲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漂亮。 _ 4.结合上下文想象情景理解(或查词典)解释词语。断断续续、水天相接、微波粼粼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是谁创作了月光曲?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_ _6.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朗读课文2-1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 _ _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_ _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

3、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兄妹俩从月光曲里听到了什么?(在文中标画出来)7.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想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是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联想。8.搜集贝多芬的资料。9.质疑。(至少提出个问题,写在课本上。)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一看月光曲情景剧,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情景剧,请学生欣赏。)(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1纠正生字词读音。 出示易错字词的读音,学生范读,齐读。2. 理解词义。陶醉 、微波粼粼(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

4、。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3指导书写。盲 、粼、霎(“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三)精读感悟1为什么说这是“传说”?因为这可能不是真实的故事,也许只是人们虚构的一个故事。2.我给大家讲“传说”内容提要: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为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 j xng) 3.这是一个美丽的传

5、说,并且让我们感受到美妙的音乐。4.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一首曲子?朗读体会: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和兄妹间的真情所感动。)1)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

6、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5.弹了一曲之后,贝多芬为什么又给兄妹俩弹了一曲呢?朗读体会: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

7、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分析原因: 1.这对兄妹让贝多芬十分感动。 2.周围的环境十分清幽,给了他创作的

8、灵感。 3.盲姑娘很欣赏贝多芬的音乐,可以说是贝多芬的“知音”。 6.学习了课文,你知道月光曲表现的情景是什么吗?(月下的大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个情景是通过兄妹俩的想象写出来的。)“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

9、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这段描写了三幅画面: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这个情景是通过兄妹俩的想象写出来的。我们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加以运用。)7.品读第9段。乐曲给我们的感受:舒缓明快高昂强劲(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 !)8.回顾课文内容,归纳: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他同情、热爱穷苦人民。 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他拥有卓越的音乐才华。9.这真是个美丽的传说,音乐更美妙。那么美好乐曲的产生要依靠什么?“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

10、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 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不仅要依靠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四)课堂小结 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五)指导背诵。限时作业:一、听写。_二、选择正确读音莱茵(yn yng )河 霎(ch sh)时 入场券(jun qun) 一缕(l lu) 弯弯曲曲(q q)曲(q q)子 三、解释词语。微波粼粼_陶醉_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_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1、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贝多芬之所以要为穷兄妹俩弹奏曲子,一是缘于妹妹的一句话:_;二是哥哥的一句话:_;从妹妹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兄妹俩对贝多芬创作的曲目的_之情,从哥哥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家很_贝多芬被他们_的真情的感动,同时,也出于对穷兄妹的_,才主动地为他们弹奏曲子。这也是月光曲产生的原因。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第二首曲子是因为他感到盲姑娘非常懂音乐,他为找到了_而开心。2、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_3、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时而_时而_;时而_。六、你喜欢课文中的穷兄妹吗?简要的说说你的理由。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