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一体讲练测》2011年高考语文 专题31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复习课后强化作业 旧人教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76145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一体讲练测》2011年高考语文 专题31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复习课后强化作业 旧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三维一体讲练测》2011年高考语文 专题31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复习课后强化作业 旧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三维一体讲练测》2011年高考语文 专题31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复习课后强化作业 旧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三维一体讲练测》2011年高考语文 专题31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复习课后强化作业 旧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三维一体讲练测》2011年高考语文 专题31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复习课后强化作业 旧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一体讲练测》2011年高考语文 专题31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复习课后强化作业 旧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一体讲练测》2011年高考语文 专题31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复习课后强化作业 旧人教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31综合训练1一、(2009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

2、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

3、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

4、,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解析D项中“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的说法与第3段的表述有异,属无中生有。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且据

5、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解析斧钺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

6、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解析D项中“不然的话,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这句话在原文中没有依据。答案D二、(2009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

7、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

8、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

9、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4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

10、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解析A、B、D都能从文本第一段中找到依据,而C中的“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错误,原文有“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这样的陈述,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的书才是“经”,也是承认“经”是非常重要的,显然也考虑到了“经纬”的关系。答案C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B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

11、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解析A、C、D分别分布于二、三、四段,B中“尽管很重要”属无中生有。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作“经”。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解析C项中“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表

12、述有误,从第四段可知,论语的内容“多为常理常情”。第三段中的“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中的“庄重”指阅读论语时的方式,并非其内容。A、B、D都从文本中可得证据。答案C三、(2009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

13、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

14、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的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

15、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7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解析原文是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是一种推测,因此,D项中“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过于肯定,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