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75810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主讲人: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任何学术重大问题的讨论,都不 能忽视全球性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同时还不能忽略我们人类目前正在面临的地球生态恶 化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要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号,同时,还提 出要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的口号,应该也是基于在这样一个世界 性的文化和生态背景下提出的。正如地球需要保持多种生物,即形形色色的基因、物种、生物群落,才能达到生物平衡 一样

2、,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赖以多种文化、多种智慧的渗透。但在现代化文明迅速席卷全 球的今天,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正使得生物圈内的生物在急剧递减,同样,以西方文化为中心 的观念也正在使得文化圈内的文化种类在急剧递减。因此,可以说,人类现代的物质文明是 以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代价的,而人类现代的精神文明却是以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为代价的。 我们现在感到的是自然生态的被破坏,自然资源的在减少,但同样我们将面临的还有一个文 化生态的被破坏和文化资源在减少的问题。生物学家告诉我们,避免动植物灭绝的唯一办法,就是保留足够的遗传品种来成功地适 应环境改变。如果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减低,那么它们所受到的危害程度就相对增加,有时

3、会 超过一个限度,结果一个品种就会无法避免完全消失的命运。在农业史大部分时期,遗传的 多样性不仅可以在粮食的野生亲属中间找到,还可以在所谓的农田种族或称原始栽培变种中 找到。这些植物在遗传上与全球农业系统中使用的粮食作物有关联,是从较原始的农业系统 中开发出来的。不幸的是,许多农田种族由于现代高产品种的蔓延,目前正受到危害。而这 种危害的后果就是将导致许多农作物的灭绝,人类的粮食将由此发生危机。这个例子也告诉 我们,如果文化的单一性发展,不仅会导致许多较原始的土著文化,甚至会导致许多发展中 国家的本土文化的消失,而这种消失也将导致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危机。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理性能力对

4、于认识线性关系的自然事物和机械系统, 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人类的理性能力对于非线性的自然系统、尤其是对于复杂的生 态系统的认识和控制,则是令人失望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临自然生态失衡的困境, 不仅需要发展科学的理性思维,也需要发展人类直觉中的非理性思维,而人类那些一直未脱 离自然环境的原生态文化正好能作这方面的补充。因此,人类的一些原生态文化也许就如生 物界中的生物遗传多样化中心一样重要,有一天我们人类真的面临一种来自自然界或人文界 中的某种危机时,或许我们还要从这些最原始的文化中寻找应付危机的智慧。因此,我们不 能在一体化的过程中,轻易地抛弃和失去这些珍贵的智慧。也就是说,人类每一

5、种文化的形 成是经过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经验和智慧、它们的信息库藏是 其它的文化所无法代替的。2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虽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给人类创造 了物质极度丰富,生活极度便利的生存模式,但与此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 破坏,这种后果甚至影响到了人类未来的继续存在。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困境,我们不得不 停下来反思我们的文化行为。其实,人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观念的 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和所有的民族都会崇尚浪费的文明,崇尚奢华的生活,为了实现这 样的生活目标,不顾一切地掠夺自然和破坏自然。许多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虽然我

6、们会认 为当地人的文化很落后,他们的生产力很低下,但他们的许多文化和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都 是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中产生的,他们的生存策略、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与现代的西方世界 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另外的、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存智慧,而人类未来的发展需要多种智 慧和多种的经验来支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提出的要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口号是非常及时和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的是,什么是人类的口 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它们的具体价值与意义又何在?而且我们将如何保护?以下笔 者将作进一步的阐述。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与内容笔者认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

7、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部分:第 一个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传统的民间习俗(包括人生礼仪、节日庆典、婚丧嫁 娶、宗教祭祀等);第二个方面是口传文学(包括各种地方的神话、传说、史诗、谚语、民间 故事等);第三个方面是民间艺术(包括各种民间歌舞、戏剧、曲艺、雕刻、绘画、剪纸、泥 塑、刺绣、蜡染等)。这类传统文化遗产的主要功能在于,人们是通过这些民俗活动及民间 艺术活动来传承和记忆自己地方或民族特有的文化历史的,不少的民间仪式的表演与民间绘 画雕刻的内容,都是在反复的传达或表现着,从人类的创世纪一直到当今的各个不同时期历 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虽然许多历史一旦被叙述就会染上传奇

8、和史诗的色彩,而且为了当时统 治阶级的利益,一些历史事件受到歪曲,然而历史事件毕竟在许多方面体现了民族集体理想 精神的存在。而这种理想精神曾一度成为集体的意识而努力地规范着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启 迪着当地人的艺术创作。因此,其不仅是一个地方文化历史的储存器,同时也是当地人习得 自己历史传统以及艺术创作的重要的文化设备。同时,以往在识字不多的农村,农民们正是 通过这些民俗活动、民间口传文学、民间艺术来学习他们做人的道理,其中包括道德的规范、 礼仪的遵守、与人相处的原则,如孝敬父母、教育后代、帮助邻里、同情弱小等传统美德。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体的多元性世俗文化,它重德、重礼、重义、重

9、教,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人文主义,更是一种积极、理性、世俗、实用的处世哲学和伦理规 范。这些传统文化的教义,它们之所以能够深入民众的生活,成为民众必备的生活指南,主 要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各种民俗的庆典活动,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心制作,各种地方性戏剧的 表演来传播的。如民俗活动中每年春节的家祭,不仅是一种祖先崇拜活动,实际上也是利用 家族祖先的业绩和家史家风对后代进行家庭传统教育的一种活动。还有每年春节、清明及冬 至举行的家族祭祖大礼,在祠堂中间挂着的家谱上,记录着家族流源、世系及重要人物的事 迹,要求族人记住自己家族的历史,并张贴族规,对族人的行为规范提出严格的要求,如遵 纪守法、各务本业、清白做人

10、等。里面的内容大同小异,基本宣扬都是儒家文化中所体现的 各种价值观。通过这样的一些教育和传播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便逐步深入于中 国人心中,成为中国人所具有的珍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这些民 间的教育渠道渗入民众生活,流为民俗,上升到民族意识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一个 标志。因此,这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民 间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虽然其中可能包含有历史的糟粕部分,但也包含了许多重要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重建我们未来的新的道德文化时,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统, 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应该得到重新地认识和尊重。

11、第二个部分,主要是有关当地人的对自然认识的宇宙观和哲学观,这一部分主要是表现 在对自然的朴素认识及崇拜上,这里面的某些部分,也许和我们所认为的宗教迷信有一定的 关系,但正是其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而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以藏族文化为 例,在藏族人的眼里他们所生活的青藏高原是一方圣洁之地。它地处地球最高点,巍巍高山 直入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天神以山为阶梯,上下往返于天地间;它是地球东部众水发 源地,高原之水将生命带向四方,孕育了包括东方汉地、南方印度及高原本地的文明;它是 群山连绵横亘之地,每一山系都有神山耸立,神山净洁寂静,鸟兽众多,草木丰盛,而人烟 稀少,故成为众神游历之地。凡神

12、圣之地就是禁忌之地。藏区从古到今,对自然的禁忌涉及 到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系统的禁忌网。这些禁忌有对神山的禁忌、对神湖的禁忌、对土地的禁忌、对鸟兽的禁忌、打猎的禁忌 等,这种禁忌的产生是对自然的崇敬、感激、畏惧和顺从之情。许多禁忌的对象是藏族所崇 敬的自然神,如神山、神湖、神鹰、神牦牛等。另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狂风暴雨、大雪严 寒、雷鸣地震、蝗虫鼠害、疫病肆虐、都会使生活在大自然的藏人感受到极大震动,他们将 自然灾害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于是格外注重人的行为,尤其是对自然界发生的行为进行约 束,用禁忌的手段使人们顺从自然。如夏季牧民不搬家,使因为夏季是草原牧草生长季节, 不能让牲畜践踏;不能在草地

13、上挖水渠,是因为水道易形成水土流失,破坏草场;挖掘采集 上山草木会造成沙化等。按照高原牧人的观点,凡未被挖掘破坏的草地是“活地” “健康之 地”,即有生命力的土地;而被挖掘了草皮的地是“死地,因为剥去了大地之皮肤。在高寒 的草原,生物生长极为艰难,几千年来,牧人通过禁忌保护了草原,使草原生态维持了较好 的状态。其实不仅是藏族,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地区都有这种崇敬自然的传统,以及从中 发展出来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和宇宙观。虽然我们不能用科学来验证这种观念受 否正确,但也不能简单的将其看成是一种封建迷信,因为这类观念却是帮助我们了解了当地 的生态环境,同时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思想

14、,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第三个部分,是传统的生产知识,其中包括各种气象知识、动植物知识、草医草药知识、 传统农业耕种知识,手工技艺劳动知识等。我们很容易会错误地认为,现在科学发达了,这 些民间的各种传统知识都是落后的、愚昧的、应该遭到淘汰的。但殊不知,正如前面文章中 提到的,这些产生于长期与自然相处的地方性知识,也许正是我们人类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原 生态知识,也许有一天我们还需要他们帮助我们走出人类在文化以及在自然生态方面所遇到 的困境。有关这一方面的问题,已经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重视。如1986年一支国际跨学科的 研究小组,在卡亚波族印第安人当中学习了五年,描述了 600种动物,185种植物

15、及其用途; 分析了近二十年来,与传统的印第安轮耕制相应的200份土壤样品。此外,他们还研究以前 认为是自然形成的,事实上是印第安人有意营造的各种森林生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巴 西的印第安人,懂得精选种子,驯化昆虫,懂得掌握复杂的治病方法。”“卡亚波人严密地监 督他们所耕种的植物的遗传类型,根据遗传学特征来精选品种(滋味、抗病能力等)。此外, 因地制宜,印第安人还懂得用根围关系来耕种;有关这个根的世界的知识,目前还鲜为 人知。有些植物在根周围分泌出毒素,以阻止周围作物生长;有些种性接近的物种,如果靠 在一起会长得更好。卡亚波人知道如何组合多种植物,让它们成为一起成长的朋友。我们习 惯于单一作物

16、的农艺家,在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印第安人管理起森林来也是十分出色的。 人们以前都认为,巴西胡桃木林,是亚马孙河流域自发的现象。错了,这是卡亚波人祖先栽 种的,而且他们的后代还在继续栽种。”“在村庄周围空地上,我们调查了 120种植物,其中 98%有一种以上的用途。”“卡亚波人能分辨出250种不同类型的痢疾,每一类型各有一种治 疗方法。这事使得科研小组的药学家目瞪口呆。”有关印第安人的这些知识为什么以前没 有被注意到?研究小组的波塞博士认为,主要是研究者一般不依照提供信息的逻辑来做研究; 而且很少有生物学家为了实地工作,而去学印第安语言。其实这些情况在中国一样存在,在 中国的民间,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样有许多我们没有注意到,同时没有被记录下来的 重要的地方性的各种自然知识、医药知识、气象知识和农耕知识。如果是因为我们的没有重 视、没有研究、没有记录而使得这些知识流失了,那就是我们对子孙后代的一种犯罪,也是 人类未来文化和科学发展的一种不可弥补的损失。笔者觉得在这三个部分中,前面一个部分,由于它的可视性较强,而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