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75030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摘要:素质教育改革在近些年似乎陷入了一个瓶颈,究其原因,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发现中国教育深层的误区,也没有勇气打破以“知识增加为主要诉求的教学方向。本文对这一误区进展一些简要解读,并提出关注学生的“自我生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之一。关键词:素质教育;知识增加;自我生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也一直是教学领域重要的话题和理论,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那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核心。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个核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论。本文试图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界似乎一直在坚持这样的逻辑: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开展效劳,而开展的核心就是智力的增

2、长,智力的增长那么可以用知识的增加来代替。直至今天,这一趋势并没有得到多少改观。笔者并不否认知识对于一个人开展的重要性,然而,社会科学命题的正确性不仅仅看其绝对意义,还要看时代的背景特征。当前,虽然经过屡次改革,“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得到消减,而且愈演愈烈,知识灌输照旧是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所谓先进的教学策略,不过是知识学习加上一些思维训练而已。这种情况的存在,固然有中国文化和经济的原因,对知识过度推崇的教学观也是难辞其咎的。时下也有学者提出,如今欧美一些兴隆国家已经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场加强根底知识教育了,可见,根底知识的扎实是中国的优点,应该继续发扬。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根本不理解西方一些

3、国家的根底知识教育糟糕到何种程度。这种说法,很像一个已经饿得皮包骨头的人,看到一个大胖子开场节食,也开场节食一样可笑。对知识的过度追捧,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阻碍之一。知识学习和人的开展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笔者在博士论文研究中发现,此次我国大规模的新课程改革,虽然以“全人开展观为大旗,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但在知识方面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于是人的个性开展所需要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所需要的时间,都被知识的学习所挤占。正因为这样,虽然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思想,也更换了老师口中的名词术语,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

4、变老师的行为,课程改革的目的已经成为镜中之花,提升学生素质也只能成为水中之月。二如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教育形势、教学改革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还有人死死地抓住知识不放?还有人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持疑心态度?追根溯源,这些思想都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有着亲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首推“仁。“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那么根据这个根本含义将之发扬光大,使“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孔子提倡“仁学是为了恢复周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只有具备了“仁才不会做违犯“礼的事情,“仁是复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礼是血缘法

5、那么、道德法那么和阶级法那么的综合体,其核心那么是亲亲、尊尊等有等差的爱。这种思想核心的正面作用是把个体团结在固有的社会秩序之下,尽量降低个体的要求而求得集体的开展。在消费力相比照拟落后、人际关系相比照拟稳定的古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造就了中国汉唐时代的兴盛。但是,这种思想对固有秩序的尊重,也抹杀了个体存在的意义。以亲亲、尊尊为原那么的人伦关系就像一张网,把个体紧紧地束缚在这个网络中,成为整体的一个节点。“三纲五常可以说是这种人际伦理的集中表达,“家而不是个体成为社会的根本单位。在这样的伦理体系上,主体性是难以张扬的,个体甚至连根本的生命权也难以保障,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

6、不得不亡。个体的所作所为,也不是按照自己意愿来的,而是代表着家族的利益。自己兴隆兴隆是为了“光宗耀祖,而一旦个体出了问题那么有可能会“抄家灭族。中国传统文化从思想上、体制上为主体性的丧失奠定了根底,而传统教育那么提供了个体消亡的保证。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老师的核心任务便是“传道。这里的“道,并非指的是老子所说的自然大道,而是由“至圣先师所传递下来的不可更改的思想和教条,包括孔子的“仁学。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至圣先师思想的伟大,但是再伟大的思想,假如被人不容疑心地承受,其对个体性的抹杀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抹杀被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所加剧。假如说在唐宋时期,科举还考一些诗词策论之类以张扬人一点主体性的话,

7、到明清时期,那么把所有的考题都绑定在“五经四书上,但凡违犯其中观点的人那么被视为大逆不道,甚至招来“文字冤狱。在诱惑和高压之下,主体性还有多少存在的可能呢?在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夹击下,中国人的主体性丧失殆荆主体性丧失的核心本质那么是自我的模糊和扭曲。所谓自我的模糊是指中国人并没有明晰而界限清楚的自我概念,因为自我的理念往往会和团体或者家的理念混淆在一起,并为后者所忽略。“中国人在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是把自己放在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网络当中的。一方面,个人用人际关系的架构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另方面,个人的终极关心也寄托于其中。所谓自我的扭曲,是指中国人一方面内心压抑着强烈的私念,另一方面却

8、不得不按照外界的要求装出大公无私的样子,所作所为往往和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个性得不到伸展。这种自我模糊和扭曲的现象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得到根本的改变。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人陷于家这种人际关系,反之,因为一些左倾思想试图用理想化的“公我来代替人内心之中的“私我,反而加剧了自我的扭曲程度和虚无程度。假如说古代中国的教育是用一些外在的、压迫性的思想来麻醉人们,使人的主体性陷于寂静的话,现代教育除了用一些宏大的、不能置疑的思想话语来覆盖人的自我之外,还用所谓客观的、不容置疑的知识来覆盖人的自我。这并不是说,这些知识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些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所谓的教学艺术手段

9、,把学生自己鲜活的东西置换出来。我们的教育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了自我模糊和扭曲的老师,而这样的一批批老师又不断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三虽然盲目鼓吹知识的作用在当前的背景下并不合宜,也助长了传统文化的优势一面,并因此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开展。但这并不证明提升人的自我就一定有助于中国教育走出当前的困境。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命题,一是从理论上,一个强大的自我使素质教育有了归依之根,二是从理论上,我们也发现了学生自我的觉悟对于其学习的伟大意义。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概念,译自eg和self。Eg是拉丁文词汇,原意为一切精神活动都围绕其转的核心。self是一个纯英语词汇,愿意是“同样的或“同等的,当用于人类,是指一个

10、独特的、持久的同一性身份。可见,自我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人类的学习和成长是精神活动的重要局部,自我自然会发生重要的影响。自我首先是精神领域成长的出发点和目的地,舍却自我,一个人终究要成长什么呢?自我也是个人成长的工具和途径,人靠什么来成长呢?难道靠外界的灌输吗?答案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成长固然由外因的引发作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因,也就是自我的力量。学习同样如此,也是离不开自我的。分开自我的学习就好似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在世界行走,他看见了世界的一切,但是一切都在他的心中了无痕迹。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Rgers,.R.)提出机能完善人(fullyfunti

11、ningPersn)这样一个概念,认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安康的人,才可能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快速前进。机能完善的人具有如下特征:1.对任何经历都开放。他们不需要防卫机制,所有的经历都可以被准确地符号化而成为意识。2.自我与经历相协调,并不断变化以便同化新的经历。3.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关注来自自我内部的、和自我实现倾向保持一致的价值标准来作为评价经历的参考系,对那些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价值不予理会。4.五条件的自我关心,他们会随时随地对自己的经历和行为给予积极肯定,而不觉得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在冲动。5.与别人和睦相处,也就是说,这类人乐于给别人以无条件的正向关心,为别人所欢送。从

12、以上描绘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机能完善的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如下优势:1.强大的学习才能,他们对外界可以积极开放,并且对外界的经历信息可以较少扭曲地吸收进来,因此其学习可以更加快捷、高速。同时,由于他们自我与外在的经历相协调,因此他们具有更灵敏的认知才能,可以对外界的经历做出积极的、符合自身要求以及外界特点的反响。2.强大的选择才能。这类人由于自己有非常坚决的内在价值,在现实的种种复杂事物面前可以根据自己内在的价值进展选择和判断,并做出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抉择。而不是像一些人,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现实矛盾面前随波逐流,无所适从,结果错过了重要的开展机遇,或者做出错误选择。3.强大人际关系

13、才能。因为这类人充满自信,而且可以给别人以无条件的正向关心,因此会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而这样的人际环境对于自己的开展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试想,假如有一个人,对外界可以做出积极的、正确的反响,可以在复杂的矛盾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可以很好地建构一个良好的、支持自己开展的人际关系,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开展不快呢?怎么可能不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呢?所以,我们可以说,找到了人的自我,也就找到了人开展的内在动力,找到了人之所以成长和开展的根本。假如我们的教育关注人的开展、人的成长,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应积极关注人自我的开展和成长,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做出积极的努力。但是,

14、上面所说的,毕竟只是理论的演绎,那么,在理论中的情形终究是怎样的呢?首先,一些研究的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反例。一个研究发现,在所谓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当中,有40%60%的具有“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表现为:1.苛求完美;2.片面消极;3.过分在意别人评价;4.患得患失。这里所谓“品学兼优的学生,就是那些非常听话、遵守纪律而且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而这些人的特征和罗杰斯所提出的机能完善的人的特征恰好是相反的。这充分说明了在当前改革中,强调人自我成长是多么重要,不然即使一些优秀学生也难以真正成为一个安康的、有用的人才。另外,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通过老师人格的完善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个案研

15、究说明,即使老师在教室中所花费的时间少于一般老师的三分之一,假如学生的自我真正获得了成长,学生的成绩也要比一般老师所教的学生优秀。而在没有做实验之前,这些老师并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四对自我成长的提倡是和素质教育相一致的。对于素质教育大家已经有很多解释,但是这些解释都没有很好地抓装素质这个关键词汇。素质终究是什么?在笔者看来,所谓素质,就是内化成为自我的一局部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系统,并在人的行为中表达出来。而素质教育,就定要把外在于自我的东西,真正交融到自我中来,让自我获得真正的成长。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自我成长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人的自我成长肯定是需要知识的,因为知识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给一个人的成长提供很好的营养。关键是我们要真正理解知识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促进人的开展。但是,假如知识不可以交融到自我中去,成为人素质的一局部,知识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的力量。在这个方面,我们看那些经过了高级教育,知识学习了很多,但是遇到现实问题却一筹莫展的“人才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而这些“人才的存在,恰恰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误,是我们一直想改变的东西。这些“人才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对知识的片面强调,而忽略了“人的开展这个根本主题所致。我们的教学改革,就应该紧紧抓住这个主题,把知识的学习看作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对其过度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