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73929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想】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充满革命豪情的诗歌,毛泽东激情豪迈、大气磅礴、胸怀天下的气概从此词可见一二。正因这种情感是激荡而富于感染力的,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可以把情感的把握作为重点,以意象选择、动词的运用作为着眼点,以再三朗读为具体方式,极度渲染这种情感,从而使学生深度进入诗歌的学习状态中,为后面的诗歌学习做准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1、识记词中较重要字词的读音与释义2、学会从意象的角度鉴赏诗歌3、了解词作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4、明确词作由远及近、由上及下、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

2、人的博大胸怀、雄姿英发、豪迈气概等情感。6、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词作,体会作者激昂、博大、豪迈、恢弘的气概。2、了解词作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3、明确词作由远及近、由上及下、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1、这首词虽然情感激荡澎湃,易于感受,但毛泽东独特的气质、高昂的自信以及蓬勃的意气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体会甚至模仿的,因此要通过不断的联想、范读以及练习,以引导学生更接近那种感觉。这样一来,本课的教学就对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教师自己没有把握,可用范读音频。2、这首词虽然只有一百一十多个字,但字字珠玑,几乎每个字都有文章可做

3、,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使之既能整体把握文本,确保思路清晰,又能从细腻处入手,咀嚼文本的精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用不同的维度拆分、组合这些字句,既有可操作性,又不失其有序性。3、“毛泽东”三字固然家喻户晓,然各人对他的评价皆有不同,因此,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选取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一段表现毛泽东激荡、豪迈、博大气质的视频导入新课。导入语:毛泽东是我国现当代史上最受人瞩目的“一代天骄”,他的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直到现在仍时刻被人提起。他的“骄”不仅仅表现在他少年时即有忧国忧民的眼界;表现在他有带领“东亚病夫”们,

4、以土枪土弹打得世界为之颤抖的魄力;更表现在他有永不止息的战斗、革命精神。所谓文如其人,毛泽东的“骄”也表现在他的诗文及书法作品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领略一番伟人的独特气概。二、初步朗读范读正音再次朗读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诗歌。请若干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别进行点评,指出其把握恰当以及尚须调整的地方。如有容易调整且较典型的,可请同一学生读两遍。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出文中较难把握的几个字词的音义。并在学生的朗读基础上,教师范读。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齐读一遍。能基本把握情感即可。三、先分后总,深入理解词作(一)上片大致按照诗歌的记叙顺序,从意象着手

5、,体会诗人的情感,每进行一步深入分析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巩固朗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前三句研读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诗歌语言常用变序,毛泽东即运用了这一手法。那么,我们还原一下,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怎样的?诗人这么做有什么目的?明确: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

6、种想象与联想。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壮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独立”二字也把后文的各类景象集中于一点即作者的视角,营造了一种既开阔又统一的格调。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我们前三句再齐读一遍。孤独是诗人最常见的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

7、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我们继续往下看。2、以“看”字为着手点,具体分析意象诗人写诗时,通常会精心选取一系列具体事物来支撑、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具体事物就叫“意象”。诗歌的美即依托于客观意象与主观情象的统一。赏析诗歌的一个常见的手法即是抓住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状态,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状态。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都“看”到了一些什么?请从上片诗人所选取的意象中选择让你感受最深的几个,说一说从这些意象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这些意象给你的感受最深。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来分析意象,运用联想法、替代法等方式。(要注意结合正字)a从意象的

8、空间位置(远近、上下)出发,体会诗人的视野;b从意象的组合(动静结合、色彩浓烈等)整体分析诗人的情志;c从意象所搭配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体会诗人独特的思绪与情感。明确: “看”总领7句,引出了一系列的景物山、林、江、舸、鹰、鱼。远望群山,层层叠叠的树木遍染秋色;近观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长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由远及近、由上及下,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气愤。修饰词的使用(精当、形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层”二字摹出了群山叠嶂、层峰连绵之态;“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百”字勾画出一幅

9、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划线四字给人浩大、开阔的视野,也使人联想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宇宙万物,都在我心中。红遍、尽染、碧透,一个“遍”字,绘出万山红得彻底;一个“尽”字,尽显层林色彩的浓艳;一个“透”字,极言江水清澈碧绿。山川的红,层林的秋色、江水的澄碧,诗人所选景物的颜色是如此的浓烈、繁艳、鲜明、夺目,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将诗人振奋、激动、豪迈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一个“击”字,尽显雄鹰展翅,翱翔天际的矫健姿态、昂扬气度:如此的苍劲、有力;用“翔”不用“游”,栩栩如生、巧妙地勾画出鱼儿在水中畅游的情态:象鸟一轻灵、自由样。3、“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

10、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也是诗人情感升华的过度,这句话具体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以短短6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咫尺应须论万里”的大手笔。这首词写得虽然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热闹喜人的场面,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

11、豪情。把我们感受到的诗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想象自己正站在橘子洲头,眼中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再朗读从“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几句诗。4、一“怅”一“问”,诗人直抒胸臆,请同学说说这三句在上片,在全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作者情感的抒发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情怀,为寒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传达给

12、人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现在把上片连缀起来,齐声朗读一遍,一定要注意想象、感受,把自己的感情、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反复朗读,知道把握较为恰当为止。总结: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二)下片抓住“忆”和“恰”,从动词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问:这首诗不仅意象选取精妙,很多动词的选用也非常传神。现在请大家齐读下片,找出使用精妙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前两句的“携

13、”字和“忆”字,在全词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明确:道出由景入情,开始回忆的缘由:原来这里是诗人曾经和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此番旧地重游,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诗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为下文作了铺垫。2、一个“恰”字,总领7句。请大家说一说,通过毛泽东的回忆,我们能看到曾携手同游的百侣曾做过些什么,他们给你怎样的印象?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

14、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感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抨击时弊,宣扬真理。可以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同学少年一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3、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现在我们把下片串连起来,带着感情,齐读一下。要注意把同学少年那种志同道合、激情昂扬、心系天下的气概

15、表现出来。总结:下片重在抒情,情中见景,情、景、事三相结合(三)以抒情方式为线索,串联上、下片,整体把握我们前面说过,鉴赏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从意象着手来分析诗歌,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来赏析。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接下来通观全篇,我想请同学们结合词作,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独立寒秋,却描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乐观、积极、气度不凡的诗人;“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诗人把他的一腔宏图大志展现出来,我们看到是一个志在天下的伟人;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昂扬,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国家大义的斗士。四、结合毛泽东此诗的书法作品,全诗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