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汇编】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739119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汇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1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_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2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小组讨论,自主交流成果,我再加以评点。全班讨论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中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生

3、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所以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因为学生习惯了,反正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

4、,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个别的精彩的师生互动,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

5、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_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

6、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

7、,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2022芦花荡教学反思4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关于“欢乐话吧”,可直接进入语音室实际操作。条件差些的地方可在教室内分组对话即可。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话题一:说说内容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_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

8、慧,闪现精彩。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_主旨”逐步进行。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_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3、感悟_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