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739052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2020级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

2、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

3、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

4、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

5、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际上是无意间送给中国人的大礼。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摘编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

6、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

7、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 相关链接: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

8、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把握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B. 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 C. 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D.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这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需要

9、。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有机肥料,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B. 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学与农学两方面知识高度配合的体系,只能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产生,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 C. 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被全国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各族人民通过创造性利用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 D. 只有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措施,使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日常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保障国计民生。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

10、是( ) A. 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农业。 B. 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C. 游牧文明的发展仅需要了解四季这种较粗的时序概念,没有细分节气的需求。 D. 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原因。 5. 张艺谋总导演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北京冬奥会的序幕。请你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结合你对冬奥会的认识,谈谈自己对这一设计的意图的理解。 【答案】1. C 2. A 3. D 4. 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中国

11、古代先进的天文学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5. 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

12、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把握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错误,原文是“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B. “由此产生”逻辑顺序有误。对应材料一的第二段“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可知先有天人合一哲学,进而孕育二十四节气;且整个第二段都可看出运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是重农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选项中“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

13、逐渐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表述都颠倒了逻辑先后顺序。 D.“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这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需要”错,原文是“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以偏概全,“这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需要”无中生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证明”于文无据,虽然从材料二第二段可推出“二十四节气需要天文与农学知识高度配合”,材料一第五段也明确指出

14、“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这一事实,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并不能作为中国早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证明,因此这一结论于文无据。且不同文明体特点不同,并无优劣之分。 C.“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属于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中“传承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和“创造性利用”之间是递进关系,选项中将“创造性利用”表述为方法途径,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观”表述为结果,曲解了句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是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且“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内在统一的,并非“丰富多彩”。 D.“回归日常农业生产”信息概括不全

15、。原文还包括“生活日用”,从“国家祭典”“习俗活动”“文艺作品”这些词语也可以得出。“才能保障国计民生”也夸大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包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两方面。 A.为事实论据,说明中国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可论证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 B.属于道理论据,引用审时中“三才”思想与农业关系的论述,证明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发达是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条件之一; C.以游牧文明和材料中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论证,说明游牧文明不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从而证明具有农业基因的中国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 D.虽是事实论据,但是支撑的是材料二的观点,论证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且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各族共享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